白小芊兒探索茶文化之黃茶

時間:2021-09-16 作者:胖妞要瘦 來源:茶文化

最近的自己在靜與不靜中徘徊,也在書與茶中尋找到一絲輕松、暢快。很久沒有跟大家分享有關(guān)茶的故事,不如,來一杯與大眾格格不入又獨一流的黃茶,品一方水土,悟一道人生。

說到黃茶,聞其名不見其茶,見其茶不知其味,知其味不知其本心。我們的六大茶類中,屬它最小眾,如同一顆不起眼的螺絲帽,缺它不可。

作為古老的茶工藝,中技術(shù)不成熟的時代,言傳身教的代代相傳,師從何出,茶工藝依然參差不齊。又因工藝的復雜性以及“跟著感覺走”的無刻度、時間的把控,想做出美味地道的黃茶實屬不易。

有趣的是,黃茶的出現(xiàn)正是制作綠茶時步驟失誤而來,然而失誤便有失誤的好處。在炒青綠茶時,殺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葉色變黃,沖泡后又留有清香,于是,珍貴的黃茶由此而來。

黃茶工藝在明末清初才定型,而唐朝時期出現(xiàn)的黃茶,只是因安徽壽州和四川蒙頂?shù)鹊夭铇涞难咳~發(fā)黃而得名,實為綠茶。

如今的黃茶產(chǎn)量與銷量稀少,主要是工藝復雜或是失傳,市場需求小,手法不當近似綠茶或黑茶。

黃茶是我國特產(chǎn),屬非酶性氧化的輕發(fā)酵茶類,在10%-25%左右,工藝與綠茶相近,在干燥過程前后,增加一道“悶黃”工藝。即殺青——揉捻——悶黃——干燥等工作制成。

1、殺青,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此時茶多酚慢慢變化,蒸發(fā)水分,散發(fā)青草氣。

2、揉捻,塑形作用。濕熱時緊揉成條,有利于加速悶黃

3、悶黃,熱化作用,產(chǎn)生茶黃素。一種是濕坯悶黃,黃變速度更快,一種是干坯悶黃,提高香氣。悶黃是黃茶制法的特殊步驟,葉綠素在殺青、悶黃的大量破壞和分解下減少,形成黃湯黃葉的葉黃素。

4、干燥,毛火低溫烘炒,足火高溫烘炒。色、香、味、型的保存。

黃茶講究黃湯黃葉,與綠茶的三綠相像,三黃是指“干茶黃、湯色黃、葉底黃”。

根據(jù)芽葉的老嫩度分為三類:

1、黃芽茶

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

2、黃小茶

北港毛尖、平陽黃湯

3、黃大茶

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海馬宮茶

雖說黃茶是小眾茶,但它的功效可不容小覷,它與綠茶的制作工藝僅差悶黃的工序,但悶黃中可以產(chǎn)生消化酶,能促進腸胃消化、消食,對脾胃最有好處。黃色入胃經(jīng),性溫性平,女士可美容養(yǎng)顏,黃茶中產(chǎn)生的茶黃素還可以抵抗自由肌。

下面,跟我一起來看看市面上常見的黃茶:

1、君山銀針

黃芽茶、金黃色、純芽頭、有白毫

產(chǎn)于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島,又名“黃翎毛”“白鶴茶”,傳說一位仙人在君山島用白鶴井的水泡茶,出現(xiàn)白鶴水霧的奇特現(xiàn)象而得名,更有“金鑲玉”的美譽。

湯色杏黃清澈,搖香似玉米,杯底留果香。

沖泡可用直升杯,可留根沖泡,茶芽吸水下沉,會有“三起三落”的奇特觀賞性。

2、蒙頂黃芽

黃芽茶、淡黃色、悶黃明顯

產(chǎn)于四川雅安蒙頂山,唐代的貢茶產(chǎn)地,文成公主曾將蒙頂綠茶帶入西藏。吳俐珍最早將野生茶樹移植在此山間道觀門前,開啟了人工種植茶樹的先河。此道觀留有非遺絕技銅壺龍行十八式,有時間不妨去一探究竟。

沖泡可用蓋碗,z字形沖泡更富有觀賞性。

3、平陽黃湯

產(chǎn)于浙江平陽,號稱九烘九悶,因為黃茶需要掌握技術(shù)中的時間分寸,因此常有工序上的檢測,九僅僅表示次數(shù)較多罷了。

沖泡可用小盞,可留根。

4、黃金芽

產(chǎn)于浙江安吉,90年代才發(fā)掘,鳳形,此茶中氨基酸含量比白茶還多三倍,達到9%,因此口感更鮮嫩。

沖泡可用大盞,樂活勺,從7:30沖泡,可使茶葉旋轉(zhuǎn),茶葉侵泡到位,更富觀賞性。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