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屋寬,不如心寬;身安,不如心安。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于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寬廣,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心寬能容萬物
《菜根譚》有言:以寬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萬物,方能恩澤良久。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fā)生沖突。
他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卻一笑置之,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
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廉頗聽到這話后,折服于藺相如的高瞻遠矚和寬宏大量,深感慚愧,于是負荊請罪。
此后,他倆成為至交,聯(lián)手為趙國抵御外侮。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人之謗我,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在人的一生中,遇到不順和煩心的事會很多,如我們事事都較勁,處處都計較,人生必然苦累。
為人處事,能夠處下,懂得隱忍,這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辱,而是寬容。
曹植《當欲游南山行》:
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
五岳雖高大,不逆垢與塵。
東海寬廣且深遠,在低處容納百川。五岳雖然高大,卻不會抗拒塵土的附集。
所謂,眼寬可以飽覽世間美景,心寬可以容納蕓蕓眾生。
生活是道場,人生是修行,只有修的寬容之心,才能容萬事之苦,平悠悠之煩,助人生順遂。
心安即是歸處
人之所以心不安,無非是求不得,放不下,得失心太重。
心有妄求,便不得心安。
若心中無掛礙,種樹時,認認真真;結果時,隨緣盡興。放下得失,隨緣自在,人心自安。
蘇東坡有一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蘇東坡的朋友王鞏,因烏臺詩案受牽連,被貶嶺南,他的歌妓寓娘也毅然隨行。
東坡感到很愧疚,王鞏卻不以為意,和他聊起了養(yǎng)生之道。
幾年后,王鞏回來。蘇軾請他們喝酒,問起嶺南所受苦楚,寓娘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p>
這就蘇東坡《定風波》中“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由來!
《菜根譚》: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得失,不過是人生之常態(tài)。人應該有追求,但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怏怏不樂,何來安穩(wěn)?
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為的就是心有所安,回歸本真。
心安即是歸處。
一個人,唯有心安,才能在浩瀚的塵世中,找到靈魂的歸處。
心安身自在,心寬福自來
正如一位禪師所說:無憂即是福,心寬則無憂,故心寬是福。心寬如海,百福竟來。
心量越大的人,煩惱越少。
人生瑣事無數(shù),若全然在乎,那便是數(shù)不盡的煩惱與心結,若泰然心安,則一眼望去,皆是靜海無邊。
正所謂:心安,生活才會安然,身心才會自在;心寬,人生才會安定,福德才會自來。
《壇經(jīng)》中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真正的福田,不是利藪名場,而是心靈定靜與安寧。
心的格局,就是人生的格局。心寬,天地皆寬;心安,處處皆安。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身先修心。
愿你常懷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在平凡的生活中體味不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