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陶瓷茶具的演變(三)

時間:2022-01-05 作者:你特么說啥就是啥啊 來源:茶文化

宋代飲多用一種廣口圈足的小型碗,也稱盞,南北瓷窯幾乎無不燒制,式樣較前代有所增多。釉色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盞最受偏愛,這與當時“斗茶”風尚有關(guān)。原因有二:宋時飲的餅、團苛,即把一種發(fā)酵的膏餅茶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nèi),再注以初沸之水,茶湯表面便浮起一層白色的沫,這種白色的茶沫和黑色的茶盞色調(diào)分明,黑釉盞自然最為適宜“斗茶”,此其一,“斗茶”時要求茶盞在一定時間內(nèi)保持較高的溫度,黑釉盞胎體較厚,能長時間的保持茶湯的溫度,故倍受斗茶者的推崇,此其二?!岸凡琛痹谒纬跻褬O為盛行,即使是北宋末年徽宗趙佶也常與臣屬斗苛,上行下效,頗具影響。趙佶在其《大觀茶論》中說:“天下之土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唐庚在《斗茶記》中也記有“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谄淦贰?,說明當時斗茶風氣之盛。由于黑釉盞為斗茶的最佳茶具,因此黑釉盞的燒制盛極一時,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不少專燒黑釉盞的瓷窯,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廣東、福建等地,其中以福建建陽窯和江西吉州窯所產(chǎn)之黑釉盞最為著名。這里收錄的建陽窯盞,斂口,斜腹壁,小圈足,因土質(zhì)含鐵成分較高,故胎色黑而堅,胎體厚重。器內(nèi)外均施黑或醬黃色釉,底部露胎。有的盞內(nèi)外還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俗稱“兔毫”,是當時人們最喜愛的產(chǎn)品。許多詩人還賦詩加以贊美,如蔡襄《茶錄》有:“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蘇軾也賦詩贊日:“蟹眼煎成聲未老,兔毛傾毛色尤宜”,黃山谷詩贊:“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楊萬里詩贊:“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陳蹇叔詩贊:“鷓斑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币陨纤浲煤?、兔毛、兔褐金絲,均是兔毫盞之別名。北宋后期,建陽窯還專為宮廷燒制斗茶用的黑盞,足底??逃小肮┯焙汀癧辶+“準”字左半][王+上下兩個“戈”]”等官家教款。這里收錄的建陽窯“[辶+“準”字左半][王+上下兩個“戈”]”款盞,可窺見當時宮廷茶具一斑。

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鎮(zhèn),所產(chǎn)黑釉一國兩制頗具盛名。它利用了天然黑色涂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藝,生產(chǎn)出變化多端的紋樣與釉面,達到清新雅致的效果。這里收錄有富于變化的玳瑁釉盞,有獨創(chuàng)的剪紙貼花團梅紋盞,有折枝梅花紋盞和造型新穎別致的蓮瓣形盞等。而“壽山福?!泵杞鸨K,在傳世品中較為少見,說明這類器物在當時產(chǎn)量不多。該器物內(nèi)外遍施黑釉,釉色黑而瑩潤。內(nèi)壁以金彩繪兔毫紋地,由盞心至口沿呈放射狀,四面開光,光內(nèi)分別書“壽山福?!彼淖?,寓意吉祥,造型樸實端莊。與此相同茶盞有一件在日本收藏。

宋代的青釉,白釉和青白釉茶具在全國各地也普遍生產(chǎn),形制、胎釉各具特色,不乏有許多精致的茶具出現(xiàn),顯示出制瓷工藝的精湛水平。當時制瓷業(yè)以生產(chǎn)青釉瓷為主流,故青釉茶具為數(shù)很多。除汝、官、哥、鈞窯外,還有龍泉、臨汝、銅川、湘陰、余姚、上虞、黃巖、同安、泉州、連江、福清、廣東等瓷窯均生產(chǎn)青釉茶具。居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專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所產(chǎn)器物,施釉肥厚,如若堆脂,釉色晶瑩溫潤;胎質(zhì)細膩,色如香灰。但汝窯燒瓷時僅20年,故傳世品稀少,南宋已有“近尤難得”之嘆。有關(guān)該窯生產(chǎn)的茶具,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書中收錄的一份宋高宗的寵臣張俊向高宗進奉禮物的清單中,妝窯瓷盞即為其中一項,而傳世盞托極為少見。官窯亦是宋時專為宮廷燒制的御用瓷窯,所產(chǎn)器物,釉色凝厚潤澈,玉質(zhì)感強,開紋片,其胎骨有灰黑色和紫褐色。這里收錄的南宋官窯粉青釉把盞,其口微斂,弧壁淺腹,圈足,肩腹部一側(cè)附環(huán)形把柄,通體施粉青釉,開紋片,造型輕盈俏麗。以紋片著稱于世的哥窯瓷,紋片多種多樣,色澤不一,但以黑色為主,俗稱“金絲鐵線”,部分器物有文獻中稱的“鐵足紫口”。哥窯傳世茶具為數(shù)不少,如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哥窯八角形盞,通體入方形,口微外撇,瘦圈足,內(nèi)外均施灰青色釉,釉面瑩潤,有金絲鐵線紋。該器制作精致,為哥窯瓷器中的傳世佳品。以艷麗色彩、釉內(nèi)含有少量的銅元素,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宛如藍天中的晚霞。器物施釉肥厚,多有牛毛紋和蚯蚓走泥紋。其品種繁多,生產(chǎn)量大,所產(chǎn)茶具有湯瓶、盞、杯等,杯式分為直口敞式和直口斂式等。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聞名于民,尤其宋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燒制成功,更使青瓷釉色之美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粉青釉釉層凝厚,釉面透明光澤,外觀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釉的釉層更加厚,略帶透明,釉面光澤,色調(diào)可與翡翠媲美。這里收錄的龍泉窯青釉盞,為廣口,斜直腹,小圈足。內(nèi)外均施粉青釉,釉色凝厚瑩潤,開紋片,制作工整,為不可多得的北宋器物。臨汝窯為宋元時期燒制民間用瓷的窯場,分布于今河南省的臨汝縣,所產(chǎn)青瓷器物胎體、釉層較厚,釉色青中閃綠。這里收錄的臨汝窯盞,形制為斂口,深腹,下腹急收,圈足。全器光素無紋,除盞內(nèi)心無釉外。內(nèi)外均施青釉,色均勻厚潤,青中閃綠,胎骨堅實厚重,造型簡樸古拙。以今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為代表的耀州窯,以生產(chǎn)青釉瓷器為主,所產(chǎn)器物,胎質(zhì)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閃黃,俗稱姜黃色,露胎處呈淺褐色。這里收錄的耀州窯青釉海棠形盞,形制為花瓣形腹壁,圈足,人外均施青釉,青中泛黃,造型精巧別致。紋飾華麗雅致的耀州窯印花盞,形制為侈口,深腹,小圈足。盞內(nèi)壁印纏枝菊,底心印一朵盛開的菊花,外壁刻菊瓣紋。該器物裝飾飽滿,布局嚴謹,畫面清晰。這種印花盞內(nèi)壁以模印制,產(chǎn)量高,質(zhì)量精,廣受時人喜愛。造型素雅靈巧的耀州窯盞,形制為廣口,斜腹壁,小圈足,通體光素無紋,為典型的宋代民間生活實用品,也是當時產(chǎn)量較多的品種之一。此外,其他瓷窯生產(chǎn)的青釉盞,亦工巧品精。這里收錄的同安窯青黃釉刻花盞,形制為廣口,斜腹壁,腹較淺,小圈足。內(nèi)壁刻牡丹花卉圖案,輔以篦點紋,外壁飾以由底向上呈放射狀的篦劃紋,內(nèi)外均施青釉。器物圖案結(jié)構(gòu)嚴謹,紋飾清晰,造型纖巧而工整。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窯址位于河北曲陽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為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窯。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所產(chǎn)器物釉面呈牙白色或乳白色,胎骨潔白,堅密細膩,其中白釉盞最為精巧。定窯雖也燒黑釉、醬釉盞,但因胎骨較薄,使茶易冷,茶冷則水痕易退,故不為斗茶者所推崇。

宋代興起的青白釉,以江西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為代表,具有獨特的風格。其釉色介于青、白兩色之間,硬度、薄度和透明度等都達到了現(xiàn)代硬瓷的標準,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采用覆燒法之后,產(chǎn)量倍增。青白瓷生產(chǎn)地廣,生產(chǎn)的茶具種類、式樣也相當豐富。這里收錄的影青印蘆雁穿花紋盞和湖田窯印花蓮瓣形盞等青白釉茶具,亦不失為當時的上乘之作。

另一種重要的飲茶器具就是烹具。據(jù)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證明當時烹茶已由鍋改為湯瓶了。從宋代的文獻記載和繪畫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所使用的湯瓶形制。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清書地繪出了用于煮或盛沸水之湯瓶,其形狀呈喇叭形口,高頸,溜肩,腹下漸收,肩部分別置管狀曲流和曲形執(zhí)柄,類似這里收錄的湯瓶。關(guān)于點茶用的湯瓶,蔡襄《茶錄》說:“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從文物實質(zhì)看,宋代的湯瓶,南北方瓷窯都有普遍燒造,其頸、流、把都改為修長形,腹為長腹或瓜棱形圓腹,式樣較前代多,有瓜棱形湯瓶、獸流湯瓶、提梁湯瓶、葫蘆式湯瓶等。尤其是瓜棱形湯瓶,在宋代瓷中比較多見,其形體多變,有仿金銀器式樣燒制的,肩一側(cè)置彎曲流,另一側(cè)塑扁帶式曲柄,以景德鎮(zhèn)制品最精。宋代瓶形的變化,更加科學,喇叭形口,易于注入液體;管狀長曲流已比唐你增加三至四倍,其流、把多與口平齊,液體可以灌滿器內(nèi),增大了湯瓶的容量。這里收錄了各種步同釉色的湯瓶,有影青瓜棱形湯瓶,青白釉瓜棱形湯瓶、醬釉湯瓶、青釉湯瓶等等,形制基本與繪畫中的相近。

古時烹茶,常有帶蓋的罌貯清水置于爐旁,以備酌取。這里收錄的影青四瓜棱形貯水罌,可視作烹茶時的貯水器物。該器為直口,溜肩,瓜棱形腹,圈足,肩部分別置四個對稱條狀環(huán)形耳;幅形蓋,頂端塑S形條狀紐。通體內(nèi)外遍施瑩潤透亮的青白釉,胎薄釉厚,胎釉結(jié)合緊密。三彩雙耳罐,亦不當時烹茶時貯水器一種,形制為直口,鼓腹,圈足,肩部置對稱雙耳。腹部畫花卉紋飾,并施以綠、淺黃、褐三彩釉,色彩清晰艷麗。

唐宋時期主要飲餅、團茶。為使餅、團茶易于保存,常需定期焙茶,然后用茶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蔡襄《茶錄》)。為保持餅、團茶之干燥,也定期從茶籠中取茶餅碾研成末,分裝數(shù)個小蓋罐內(nèi),隨用隨取,或外出時便于隨身攜帶。小蓋罐在唐代已出現(xiàn),宋代產(chǎn)量有更大發(fā)展,幾乎各地瓷窯都有燒造,說明它與人們?nèi)粘I钣兄置芮械年P(guān)系。其用途多種多樣,可盛裝藥品,香料和化妝用品等,也可用作盛放茶末之器皿,形制基本為直口、豐肩、鼓腹、圈足。這里收錄的簡潔靈巧的龍泉窯蓋罐、紋樣清晰的吉州窯竹簍紋蓋罐、紋飾華麗的影青印花蓋罐,均可作盛放茶末的實用器皿。

飲茶用食物作佐料伴飲的習俗由來已久,且因時代,地域、風土嗜好、民間習慣不同而異。唐代有用鹽、姜、蔥等作為煮茶時常備的佐產(chǎn)。宋代還有用核桃、松子、芝麻、羅漢果等作為佐料。佐料以小碟置之,用以待客,量少品精,自然清香,既增加茶香,又別有一番情趣。這里收錄的一組北宋影青花口小碟,可視作時人盛置食物佐料的器皿。

元代茶具以青白釉居多,黑釉盞顯著減少,茶盞釉色由黑色開始向白色過渡。這里收錄的色彩斑讕的鈞窯天藍釉盞、釉色勻凈滋潤的樞府窯盞、輕盈秀巧的青白釉月映梅枝紋盞以及青花纏枝菊紋小盞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茶具。高足杯是元、明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元代除景德鎮(zhèn)燒制的青花器與樞府器外,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河南鈞窯、河北磁州窯與山西霍縣窯等都生產(chǎn)這類杯式,款式差別不大,典型式樣為口微侈,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大下小的竹節(jié)式高足。

元代的瓶式,其腹部仍保持修長形狀,但重心下移。而在流的設計方面則變化較大,已由唐宋時期設于肩部,改為置于腹部,流長而曲,把、流基本與口平齊,流貼附于腹下部,這和腹有承重點成正比,形制秀美中顯得莊重。典型的湯瓶以玉壺春瓶為瓶身,流置于腹部,為了與瓶身相對稱,流較宋代的長,高度一般與瓶口平齊。為便于倒水,嘴向外傾斜,由于過長易損壞,故在流與頸之間連以S形飾物。把手與流對稱,下端亦置于腹部。瓶口外侈度較玉壺春瓶為小,蓋扣其上。此種湯瓶主要以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為多,浙江龍泉窯也有燒制,其他北方瓷窯未見有這類產(chǎn)品。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