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泡時間長了會變得苦澀不能喝,首先茶湯長時間浸泡后茶內(nèi)的咖啡堿、花青素等物質(zhì)大量析出,會導(dǎo)致單位茶湯內(nèi)的苦為異常繁重,飲用會增加腸胃以及腎的負擔,其次泡的時間過長,會導(dǎo)致茶湯變涼,口感丟失,甚至會滋生細菌,因此不建議飲用。
茶葉的幾種苦:
1、生津的苦
好茶一定要有苦澀,苦澀才能生津。茶葉品質(zhì)不同,苦澀表現(xiàn)也不一樣:好茶的苦不刺激,即刻就化,轉(zhuǎn)化為生津與回甘,沉入喉底、沁入心脾。
壞茶的苦就是單純的苦,自始至終都是苦澀,不會化開,在口腔生根,使人很難受。
2、坐杯的苦
“好茶坐杯一定苦,劣茶不坐杯不一定苦?!?。那么什么是“坐杯”呢?就是茶葉浸泡的時間過長,超出的常規(guī)。
好茶,浸泡時間長了,一定有苦澀,沒苦澀的不是好茶。這是第一個意思。
如果浸泡的時間不夠,你又捕捉不到苦味,這茶葉質(zhì)量就不排除有問題的可能。
3、帶澀的苦
澀,其實是口腔肌肉神經(jīng)組織收斂運動。兒茶素達到一定含量時,可引發(fā)這樣的收斂。適當?shù)氖諗?,也是茶飲的體驗。
如果沒有這收斂,茶飲的層次感就少了。
“收斂力量”,是茶湯給舌尖按摩。茶湯濃了,按摩力度就大,你可能就亂叫。茶湯太淡了,你又覺得按摩力度不夠,那就是沒有茶味。
4、回甘的苦
甘甜,是反映茶湯飲后回甘狀況的滋味指標。飲后回甘是茶葉糖類物質(zhì)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為單體葡萄糖后產(chǎn)生的甜感。
優(yōu)質(zhì)茶葉,回甘越快、越明顯、越持久。
有茶友說:“苦澀乃茶之本味,好茶必有苦澀可以捕捉,咽下,化得很快,人稱回甘。”有人認為回甘是因為茶葉中含有一種“黃酮”物質(zhì),可以將入口之初的苦澀味轉(zhuǎn)化為自然的甜味。
而且,黃酮含量越高,茶湯的回甘就越明顯,氣味也越醇厚。
兩種觀點都沒把“回”字給說清,而“回甘”的魅力,是什么“回”?怎樣“回”?回甘的背后,到底是“糖類物質(zhì)”還是“黃酮”在作祟?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好茶,你必須是神捕快手。因為茶越好,苦澀化得越快,你也要用更快的速度捕捉這苦后回甘生津的層次變化。
5、詩意的苦
茶到深處,那苦味真的不一樣。說到茶葉的苦后回甘,一位資深藏家詩意大發(fā)感嘆到:“或許吧,小時候我盯著太陽看,看久了,閉上眼睛,一片綠色的圈圈。
所以我感覺喝茶也是這樣,只是一種感覺,當然沒科學根據(jù),或許我是錯的?!蔽队X啊,都轉(zhuǎn)化成視覺、幻覺了。
這本領(lǐng),必須有一顆詩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