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葉的國際市場上,臺灣一向以清香獨具的烏龍茶傲視全球。同屬半發(fā)酵烏龍茶類的梨山茶、東方美人茶、凍頂烏龍茶、阿里山高山茶四者不僅臺灣人趨之若鶩,長久以來更是日本、韓國以及近年中國大陸等地品飲或送禮的最愛。其實紅茶也不遑多讓,打開臺灣茶業(yè)發(fā)展史,從日據時期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茶,都曾經是為臺灣賺取大量外匯的“模范生”,外銷出口量曾高達7000公噸,成了當時最為火紅的外銷主力商品。然而曾幾何時,由于農村勞力缺乏、工資高漲,臺灣紅茶由炫燦逐漸歸為平淡,至上世紀90年代甚至從出口最多的茶類轉變?yōu)檫M口最多的茶類,令人不勝唏噓。 話說北臺灣的新竹縣關西鎮(zhèn),不僅是全臺排名第一的“長壽之鄉(xiāng)”,80歲以上人口長年維持在千人以上,百歲人與90歲以上的老人家也將近260人。這里是早年臺灣茶外銷鼎盛時期最重要的產制重鎮(zhèn),勤勞儉樸的客家人在氣候濕暖的關西紅土上種植茶葉,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上鲜兰o80年代以后,茶園從4300公頃大幅萎縮至今日的200公頃,原本茶香飄搖的丘陵幾乎被大型主題樂園或高爾夫球場所鯨吞,茶廠也從35家驟減至6家。 所幸今天關西仍保留了兩家已有75年歷史的老茶廠,繼續(xù)在歷史的洪流與環(huán)境的變遷中,逐漸轉型為兼具茶葉產制與觀光休閑的文化產業(yè),見證臺灣茶葉外銷曾有的輝煌。那就是成立于1937年的臺灣紅茶公司和1936年創(chuàng)立的錦泰茶廠。 臺灣紅茶公司其實是關西羅家所創(chuàng)的本土私營企業(yè),前身為“臺灣紅茶株式會社”,今天除了持續(xù)每年生產10萬斤以上的茶葉外銷外,也完整保留了當年的紅磚廠房,屹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路與老街之間。現(xiàn)任掌門、第三代的羅慶士說,盡管公司于1937年才正式成立,但之前就自有茶園,提供茶菁給合作洋行。他說當時臺灣各地茶廠多半僅將茶青制成毛茶,經由茶販轉售至臺北大稻埕精制,再透過洋行或日本商社營銷至世界各地,茶農或茶廠的利潤受到層層剝削。為了解決其問的不合理現(xiàn)象,并爭取地方茶廠的最大利益,他的祖父羅碧玉乃在1937年號召羅氏家族為主要股東,會同羅家所經營的茶廠及地方仕紳,以羅家近百甲茶園為后盾,共同出資出力組成“臺灣紅茶株式會社”,并在大稻埕成立聯(lián)絡處辦理外銷事宜,直接與國外買家接觸,不再透過洋行或商社中介,堪稱當時少有的創(chuàng)舉了。 羅慶士說早在1930年代,臺灣紅茶就已作為運往日本的“獻上茶”(貢品),關西紅茶還在1935年被選為最受歡迎的外銷農產品。他說公司所建立的精致茶廠,生產符合國際規(guī)格的紅茶,同時創(chuàng)立自有品牌“臺灣紅茶”,1938年即榮獲臺灣總督府頒發(fā)“再制紅茶特等賞”。在幾十年間,公司曾經直營或合作的茶廠超過19家之多,經過粗制、精制、拼堆、包裝后的紅茶,大量外銷日本、美國、歐洲及澳洲等地,每年直接外銷的茶葉高達百萬磅,當時同業(yè)無人能出其右,更擠身為當時臺灣十大貿易公司之一。上世紀50年代綠茶更成功外銷北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以及東非的衣索匹亞等國,歷年來外銷抵達的港口多達八十多個,遍及全球五大洲,成功地;睜臺灣茶葉推向國際舞臺。 廠長羅慶仁補充說,上世紀70年代后公司引進日本煎茶技術與機具,造就了當時臺灣煎茶外銷日本的盛況,從1971年到1981年問,日本每年12000噸的煎茶,臺灣供應量就占了六成。上世紀80年代后更獨家研發(fā)以健康為訴求的精制蒸青綠茶粉,外銷日本至今盛況始終不墬;目前春、夏、秋三季均有生產,每季約產2萬斤左右。不過,紅茶的產制并未停歇,盒裝外觀至今也沿用50年前設計的圖案,同樣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由于大環(huán)境的急遽變遷,茶青供應量嚴重不足,使得大型茶廠盛況不再。臺灣紅茶公司乃于2004年將閑置的部分木造廠房與倉庫改為“茶葉文化館”,將舊有的制茶機具、包裝、茶箱、賞狀,以及外銷噴字的鐵皮嘜頭等文物,配合老照片與相關文史資料作完整的展示,并不定期舉辦畫展或音樂會。 而屹立在關西牛欄河親水公園南畔,比臺灣紅茶公司更早一年成立的錦泰茶廠,目前傳承至第三代的羅吉銓說:1936年祖父羅景堂以一介茶農,憑著無比的毅力與勇氣,于關西中山路上創(chuàng)立茶廠,開張后第四年就榮獲新竹郡聯(lián)合茶品評會紅茶二等賞,受到日本洋行激賞,從此開啟紅茶外銷的風光歲月。至1955年更擴大規(guī)模遷址于中豐路現(xiàn)址迄今。盡管已成功轉型為觀光茶廠,廠房也挪出部分空間成立茶葉歷史文物館,錦泰茶廠的生產線卻從未停歇,除了紅茶、綠茶外,碳焙烏龍茶、老柚茶與茶油也是近年深受青睞的主力產品。尤以龍眼木炭烘焙的高山烏龍茶、竹香撲鼻的竹筒炭焙茶最具特色,香味馥郁且滋味甘醇,入喉后的回甘生津更是持久不退。 錦泰茶廠近千坪偌大的廠房,保存了許多早年珍貴的制茶設備與史料,包括數十具大型揉捻機、殺青機、桶球機;為使茶葉更具香氣的再炒茶機,還有號稱全臺最長的茶葉運送帶,以及兩座宛如火車頭狀的大型蒸青機等。廠房正中的文物展示問內,玻璃柜中擺滿了一甲子留下的茶樣,瓶瓶罐罐映照著臺灣茶葉外銷的歷史光芒。墻上則掛滿了日據時期迄今無數的賞狀、錦旗,以及外銷各地留下的包裝、嘜頭等。文/天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