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沱茶博物館

時間:2024-12-13 作者:AJ49945097 來源:茶文化

我們兩次參觀下關沱茶博物館。博物館設在茶廠一進大門的右側(cè),和其他的現(xiàn)代廠房設計不一樣,博物館采用的是傳統(tǒng)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設計,灰白色彩的樸實靜逸和飛檐串角間的大氣典雅相得益彰。雕刻著中國工程院院士、茶界泰斗陳宗懋題寫的:“下關沱茶博物館”幾個字的石頭靜臥在草毯上。拾級而上進入大門,幾組表現(xiàn)制茶、運茶的雕塑在院子里無聲地忙碌著,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茶香,還沒走進展廳,我們就已忘記了身處一個大型的工業(yè)廠區(qū)——這是茶的文化故里,是茶的歷史長河,是茶的大千世界......

  在第一展廳,我們見到了鑲嵌在地下的滇藏茶馬古道行走路線沙盤。在高低起伏的群山峻嶺間,一條蜿蜒盤曲的茶馬古道霸氣地穿山越嶺、渡河過江直至拉薩。依靠醒目的蒼山、洱海,我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所在地——下關。普洱茶區(qū)向西北方向的“茶馬北線”和臨滄、保山茶區(qū)向北邊方向的“順(鳳慶舊稱順寧)下(下關)線”等幾條茶馬古道支線和南方絲綢之路,無一不交匯于下關,下關成為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

  清雍正至光緒年間,滇南一帶瘧疾、鼠疫等瘴癘流行,據(jù)清光緒《普洱府考》記載,乾隆末至光緒年間,死于瘧疾、鼠疫的普洱文武官員就達17人,士兵和當?shù)貓F練的兵丁更達數(shù)百名。嘉慶五年(1800年),迤南兵備道道臺屠述讕也染瘴身亡。其間平民百姓死亡的人數(shù)更不可勝計。瘧疾在景谷流行的時間最長,民國時期,景谷成為云南的一等瘴區(qū),千村薜藶,萬戶蕭疏。加之這些地方匪盜出沒頻繁,不少茶商、馬幫為此望而卻步。茶葉交易中心于是逐漸西移。到清代后期,滇西的商貿(mào)重鎮(zhèn)——下關,就取代了普洱成為西南最大的緊壓茶加工中心和茶葉交易集散地。大大小小上百家商號集結(jié)于此,成群結(jié)隊的馬幫進駐連片的馬店、堆店,低沉回響的铓鑼聲和此起彼伏的趕馬調(diào)縈繞于此,南來北往的馬幫匯成了人流、信息流、資金流。

  1902年,中國茶葉史上一個重大事件發(fā)生了,它就是“永昌祥”創(chuàng)制出下關沱茶。

  “永昌祥”的創(chuàng)始人乃何許人也?下關沱茶到底由誰創(chuàng)制?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從清光緒28年(1902年)說起。是年,當初頗有影響力的大理喜洲四大商幫首富嚴子珍創(chuàng)建了“永昌祥”商號。稟賦聰穎、富有遠見、極諳經(jīng)營之道的他,十分善于捕捉商機。經(jīng)商中,他在西康會理(今四川)結(jié)識了江西巨賈彭永昌,并為彭所賞識。1902年初,雙方議定由彭出資、由嚴出力創(chuàng)立商號,“永昌祥”于是誕生了。鑒于當時滇茶在四川供不應求,川絲滯銷積壓的市場狀況,永昌祥制定了“川銷滇茶,滇銷川絲”的經(jīng)營方略,同時將總部由喜洲遷至下關。

  當時,通過馬幫從普洱、臨滄地區(qū)運往下關的大葉種青毛茶,在原料產(chǎn)地用筍葉包裝運到下關后再揉制加工運往西藏、四川等地,所以,下關的商戶均以揉制緊茶、餅茶而著稱。“永昌祥”在下關立足后,規(guī)模不斷擴大,資金積累迅速,很快發(fā)展成為下關商戶中的佼佼者。嚴子珍瞅準時機辦起最具實力的“永昌祥”茶廠,茶廠生產(chǎn)的緊壓茶源源不斷銷往四川等地。“永昌祥”在昆明、鳳慶、宜賓、瀘州等地都設了分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用傳統(tǒng)的揉制方法制成的緊壓茶在馬幫、船只的運輸過程中易碎、霉變,有時歷盡艱辛卻血本無歸。這讓當時下關的所有商戶都頭痛不已,有些小的商戶就因一次或者幾次的茶葉霉變而破產(chǎn),湮滅在茫茫商海中。

  如何解決霉變和易碎的問題,成了所有商戶首當其沖的難題。人們煞費苦心,有的用隔層包裝的方法裝捆茶葉,有的用炭火加大茶葉的干燥程度,但這些都只能解決一時之難,處理不好還讓茶葉的味道受到影響。精明能干的嚴子珍苦苦思索卻沒有結(jié)果。一天,幾個從思茅地區(qū)回來的趕馬人交給他幾個圓乎乎的團茶,這樣的茶葉他以前也見到過,叫“姑娘團茶”。姑娘團茶,又名“女兒茶”、“私房茶”,是思茅地區(qū)景谷縣生產(chǎn)的一種團茶。清代阮?!镀斩栌洝酚涊d:“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于雨前而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清人張泓《滇南新語》里也記載:“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皆夷女采制,貨銀以積為妝資,故名。”當嚴子珍再看到“姑娘團茶”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如果把圓圓的團茶加以改進,讓中間凹陷進去,不就擴大了空氣的接觸面,增加了透氣性,既能防止霉變,又解決了易碎的問題?!

  誰也不曾想到,這樣具有靈性的改動,圓潤可人、精巧醇香的碗臼型下關沱茶就問世了,從此,中國的緊壓茶揭開了新的一頁。

  “沱茶”的“沱”,最初字形為“砣”,因為川滇方言俗語慣稱圓形的塊狀物為“砣”。下關沱茶定型生產(chǎn)后經(jīng)昆明、昭通銷往四川。四川有沱江,精明的經(jīng)銷商眉頭一皺,于是,“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zhì)佳”的廣告詞風靡開來。“砣茶”遂逐漸演變?yōu)?ldquo;沱茶”。香高味醇,耐泡質(zhì)佳的下關沱茶經(jīng)市場的檢驗譽滿四川?!独m(xù)云南通志長篇》記載:“全川人士,盛稱永昌祥的下關沱茶,村鎮(zhèn)茶肆,亦以其名標榜。”無獨有偶,民國五年(1916年),一位叫陳邦賢的文人雅士在他的《自勉齋隨筆》中寫道:“四川一帶茶風很盛,有沱茶、有香片、有菊花,以吃沱茶的最多。沱茶又以下關沱茶為上品……”他還特別提到在北碚有很多的茶館,趙家小樓獨占鰲頭,其原因就是以七成的下關沱茶配別的茶葉三成。足見下關沱茶之珍貴,聲譽之顯赫。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