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元人吳存的《踏莎行》,里面有這樣幾句:倚杖孤吟,焚香默坐。春衫莫把春泥涴。
春雨可貴,貴在有閑情來賞玩。鴻儒與白丁,同處一片天,共聽一場雨,然而得趣迥異。
是日詩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
節(jié)氣到了雨水,江南總是多雨的,淅淅瀝瀝,也不適宜出門,宜讀書,宜聽雨,宜焚香。對于品香者而言,下雨天也更能感受到香中豐富的韻味和氣息。
陰雨時分,百事輟罷,閑留齋中,心寧氣和。此時的聽覺、嗅覺也愈覺敏銳,耳收雨聲,鼻納香氳,閑淡中生出百味。正應(yīng)了是心清則明的道理。
?
何
為
雨
水
?
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四個節(jié)氣是反映降水現(xiàn)象的,分別是: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前二者生于春季,后二者處于冬季——冬去春來,冰融雪化,氣溫回升,降水增多。
雨水,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的第二個節(jié)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fēng)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p>
春屬木,水生木,雨水來得順應(yīng)天時。
【 雨水三侯 】
一候獺祭魚,此時水獺開始捕魚,常將魚陳列水邊,有如祭祀;
二候鴻雁來,大約五日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動,再過五日后,在“潤物細(xì)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我們課本里的名篇,他是這樣描寫春雨的: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牦,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莊稼人眼中的春雨就沒有這么文氣,他們的農(nóng)諺很接地氣,比如“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雨水東風(fēng)起,伏天必有雨”、“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春風(fēng)春雨特別珍貴,《易經(jīng)》中多次提到“遇雨則吉”。
在古代,求雨的儀式于朝廷、于民間,都是肅穆重大的事兒。
?
節(jié)
氣
雜
說
?
【 女婿節(jié) 】
古代雨水也叫女婿節(jié),做了女婿的男子都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jié)。
送節(jié)之物通常是兩把纏著紅帶的藤椅,稱為“接壽”,或是送一罐用砂鍋燉好的豬肉用紅紙封口,以示對岳父岳母養(yǎng)大妻子的感謝,如果是新婚女婿上門,丈母娘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在外奔波能遮風(fēng)擋雨,旅途平安。
【 李開樹白 】
李花素雅清新,雖小卻十分繁茂。
相傳李白七歲時還未取名,因做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一聽拍手叫好,忽然心想這句詩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最后白字用得極好,于是就給兒子起了名字。
【 春雨杏花 】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在傳統(tǒng)文化里,杏花正是十二花神中的二月花。其花有變色的特點,含苞待放時如胭脂萬點,隨著綻放色彩漸轉(zhuǎn)淡,到凋謝時已是雪白一片。
【 炒米占稻 】
這是流行于華南稻作地區(qū)的習(xí)俗,即通過爆炒懦谷米花來占卜這年稻谷的色。
“花”與“發(fā)”語音相同,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這年稻谷收成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