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世界茶文化的重要源頭

時間:2022-06-10 作者:女施主讓你受精了 來源: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茶圣陸羽作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總結(jié)了唐朝以前茶樹起源、栽培、制造、名品、茶具、煮飲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將儒、道、佛思想融入飲茶藝術(shù),首次創(chuàng)立了中國茶道,并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對推動茶葉生產(chǎn)和茶文化發(fā)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源頭,已有定論。中國人究竟什么時候開始飲茶,形成原始樸素的茶文化,那就百家爭鳴了,有一種比較流傳的說法,漢族人飲茶,開始于神農(nóng)時代,至少已有4700多年了。但這畢竟只是傳說,缺乏真憑實據(jù)。長期研究城頭山文化的周小云說,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發(fā)掘出土的土陶系列茶具,澧縣太青鄉(xiāng)大、小桐山發(fā)掘出的“澧縣小葉”野生茶樹群落,這兩大發(fā)掘成果的鑒定與研究,經(jīng)國際權(quán)威茶文化專家程啟坤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國家級茶文化專家蔡鎮(zhèn)楚教授認定,中華茶文化起源于澧縣城頭山與萬順(年、壽)橋7000年前的野茶陶杯文化,將中華茶文化源頭向前推進了2000年。

《澧縣城頭山野茶文化起源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利用價值研究》主課題論點認為,6500年前,城頭山先民利用澧縣小葉野茶、制茶擂缽制成干茶后,又用城頭山的土陶窯燒制儲茶茶罐。他們燒開水用的陶豆與陶釜,舀開水用的有把的土陶杯,沏茶用的大土陶杯,喝茶用的無把小土陶杯。他們羹煮和沖泡飲用野茶,后用燒制的大型儲茶陶缸通過船運到長沙中下游及中原地區(qū),交易野茶,推廣野茶陶杯和文化,促進了人類由部落社會經(jīng)由酋邦社會向早期國家的遞演變進程。

有研究表明:兩宋時期,圓悟克勤禪師明確提出“茶禪一味”,并從理念上發(fā)揚光大。宋政和元年,圓悟出三峽南游,與當時寓居荊南的丞相張商英相遇,兩人討論《華儼經(jīng)》旨要,其深得張商英的賞識。張商英以師禮邀留圓悟主持夾山靈泉禪院。在夾山,圓悟推崇并評唱五代重顯禪師雪竇的《頌古百則》一書,門人記錄匯編成《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世稱“宗門第一書”。圓悟主持夾山10余年,潛心研習茶與禪的關(guān)系,以禪宗的觀念與思辨來品味茶的奧妙,終于悟出了“茶禪一味”——“真、俗”不二得“圣”諦的禪機。

后世禪宗弟子將“茶禪一味”理念帶入余杭徑山寺,傳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南宋末年,《碧巖錄》、圓悟“禪茶一味”墨寶以及“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的偈聯(lián)傳入日本,漸漸形成日本茶道。石門夾山寺成為飲譽海內(nèi)外的“茶禪祖庭”。

一般認為,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jié)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nèi)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

今天,社會進步又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和活力,其表現(xiàn)形式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作為常德人,既要知曉了解常德茶文化,又要借助武陵紅等品牌,宣講傳播常德茶文化,以此推動常德茶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