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那些福建巖茶和紅茶的小知識

時間:2022-01-26 作者:徐欽常 來源:茶文化

說起福建的烏龍茶,比較有知名度的當屬鐵觀音、大紅袍了,可幾十年前一般人,特別是北方人并不知道。至今北方街上茶葉店賣的福建茶都是茉莉花茶,也許是因為北方人喜好的水里濃郁的花香吧。不過在福建烏龍茶才是人們?nèi)粘I钪凶畛R姷摹?/p>

若說道烏龍茶和綠茶的差別,烏龍茶屬于半發(fā)酵茶,而綠茶屬于不發(fā)酵茶,其味一個是醇一個是清,這也像人生一樣,由清入醇,一般人一開始都喜歡喝綠茶,覺得清和溫潤,但慢慢地就會轉(zhuǎn)而喜歡烏龍茶的醇厚。清人袁枚喜茶,他是杭州人,自然喜歡龍井,對烏龍茶則是“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藥”,但一次他游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芳撲鼻,舌有余甘。一杯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說得正是這個道理。烏龍茶在福建分南北,南烏龍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安溪鐵觀音,而北烏龍就是袁枚所說的“武夷茶”,現(xiàn)在叫武夷巖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福建一南一北的烏龍茶,一個是靠巖,一個是靠溪,倒是仁智雙全了。

一般茶館喝茶,茶客喝烏龍茶多是鐵觀音,很少會點武夷巖茶的。一是巖茶不如鐵觀音有名氣,二是巖茶的確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初次喝的人還真喝不慣。其實武夷山這個地方的茶可是大大的有名,17世紀風靡歐洲的正山小種紅茶就是武夷山出產(chǎn)的,1610年就進入荷蘭,1640年更遠銷英國。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林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帶去了武夷紅茶做嫁妝,至此飲紅茶的習慣進入英國宮廷,然后發(fā)展成為所謂的紅茶文化,殊不知這茶葉卻是來源于中國武夷。當時福建的崇安極為繁榮,被稱為“金崇安”,大約是說遍地是黃金吧。史載當時崇安種茶的盛況:“自各國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逐至爭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種愈多。”

武夷巖茶比起綠茶來,要醇厚,就是比起鐵觀音來,也還多了種“澀”味。大家說到巖茶的特點時,都會說“巖韻”,盡管也引經(jīng)據(jù)典,但也還莫衷一是。其實,東西都是對比著來說的,沒有對比,就顯現(xiàn)不出差異,顯現(xiàn)不出特點來。就烏龍茶來說,臺灣的凍頂烏龍最好喝,這最好喝的意思就是最容易入口,不大喝茶的人,喝了臺灣的凍頂烏龍也會覺得圓潤甘甜,很舒服;接著再喝安溪的鐵觀音呢,又會覺得味道重一點;而喝巖茶呢,一般人就不容易接受了,覺得澀,并沒有以香。而實際上,這個“澀”,卻正是“巖韻”的內(nèi)核。

能夠喜歡澀的人,一定是不一般的人。從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價值來看,澀和滑真是一種辨證關(guān)系。表面上看,滑當然要比澀好,青澀顯得稚嫩,不夠流暢,但深里看,在更高一個層次上,又反轉(zhuǎn)過來了,澀要比滑好,樸拙、內(nèi)斂已經(jīng)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了。這和寫文章一樣,一開始要求流暢,但這樣的標準很容易達到,慢慢地,就會追求文章中的澀味,但這澀又不是生澀,而是一種“障礙”,不讓你那么進入,而你一旦進入了,就會慢慢覺得它的厚重和好了。周作人的文章好,其中就有這么一個澀字。袁枚說龍井“味薄”,應該也是體會到巖茶的厚和澀吧。

武夷巖茶的“巖韻”,它的澀味,一般人只知和它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卻不知和發(fā)現(xiàn)、欣賞它的人更有關(guān)。武夷山自古就是佛道名山,很多茶園都歸寺廟道觀管理,比如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紅袍就歸天心的永樂禪院所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因而那些得道高僧對茶品味的喜好就會直接影響到巖茶的品質(zhì)特點。有人很直接地把武夷巖茶的“巖韻”說成是“爛石”和“青苔”味道,初看覺得說得太白,但一想?yún)s也大有深意,讓人想起王維的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意境,而王維,正是被人稱為詩佛的。想想那些道行深遠的僧人,是不是都有一些枯寂的味道?而這,內(nèi)在里應該也是和武夷巖茶的澀味大有關(guān)聯(lián)的。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