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泥

時間:2022-02-13 作者:給我一個吻s 來源:茶文化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廣布于宜興南部丘陵山區(qū)。丁山、張渚、渚東為主要產(chǎn)地。當?shù)匾话惆烟胀练譃榘啄唷⒓啄?、和嫩泥三大類?/p>

白泥它是一種灰白色為主顏色單存的粉砂質(zhì)鋁土質(zhì)粘土;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zhì)粘土(通稱頁巖),未經(jīng)風化,又叫石骨,材質(zhì)硬、脆、精;嫩泥則是一種以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材質(zhì)軟、嫩、細。宜興陶都所產(chǎn)的各種天然陶土,不論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鐵。含量多的約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種甲泥和嫩泥含鐵量多寡不同,泥料經(jīng)過適當比率調(diào)配,再用不同性質(zhì)的火焰燒可以呈現(xiàn)顏色深淺不一黑、褐、赤、紫、黃、綠等多種顏色。這就是紫砂壺呈現(xiàn)各種瑰麗色澤的原因。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tǒng)稱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wěn)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產(chǎn)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目前僅產(chǎn)于黃龍山一地;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

(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chǎn)量不多,泥質(zhì)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至于紅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jīng)手工挑選。周高起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由于紅泥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

紅泥(或稱朱泥),亦稱「石黃泥]。即古人所謂「未觸風日之石骨也]。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 等色。因為產(chǎn)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過是 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篩目的 細度是以一平方公分所含孔隙度為量度。例如180目即一平方公分內(nèi)含有180個孔目。)朱泥的土質(zhì)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紫泥取之于紫砂巖,其巖系粉砂質(zhì)泥巖,紫泥的結構及礦物成份,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情況是:粉砂泥質(zhì)結構,碎屑礦物以石英、高嶺土、赤鐵礦、白云母為主,含少量長石。由于含有較多的鐵質(zhì),定名為"含鐵質(zhì)粘土質(zhì)粉砂巖"。綜合分析,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zhì)等。紫砂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紫泥、綠泥和紅泥,由于其固有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和工藝性能,即便單獨一種泥料,通過粉碎、煉泥,便能單獨制成產(chǎn)品。紫泥是生產(chǎn)各種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原料。綠泥用作化妝土粉飾在紫泥坯體表面。由于綠泥數(shù)量不多,同時大件的綠泥產(chǎn)品不易燒好,因而僅少數(shù)產(chǎn)品用綠泥制作。團山泥則可制作大件產(chǎn)品。紅泥通常用作化妝土及制作小件產(chǎn)品。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巖石,經(jīng)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制作費勁,如太細制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后收縮比大),濕水后通過真空煉泥機捏煉,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談到紫砂泥料的煉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向前人在煉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開始采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煉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chuàng)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chǎn)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后呈現(xiàn)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chǎn)品燒成后珠粒隱現(xiàn),產(chǎn)生特殊的質(zhì)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后永不消褪。近年來還試制成功了醮漿紅泥,仿金屬光澤液等化妝土,豐富了紫砂產(chǎn)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云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出產(chǎn)類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則判若霄壞。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質(zhì)地的優(yōu)良,

當推宜陶為獨步。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要數(shù)那造型洗煉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樸古雅,經(jīng)藝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書畫、鐫刻于一體,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