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瓶類(四)

時間:2022-06-08 作者:阿里馬雲(yún) 來源:茶文化
古代陶瓷瓶類(四)

四方倭角瓶

  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廠創(chuàng)制的磨器形。形狀為唇式口微侈,直頸兩側貼塑獸耳,方形腹的每個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變?yōu)榘死忮N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窯廠仿品造型與宣德瓷器相比,瓶體較大,且書有雍正官窯款。乾隆朝仿品底足較矮,獸耳小。明末清初時無款仿品有的可達亂真程度。

四方倭角瓶

壁瓶

  專為懸于壁上或掛于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于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繩懸掛。初掛于鳥籠之中。萬歷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棱、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guī)整,工藝精巧,品種豐富,并多附衘題詩句。

活環(huán)瓶

  瓶式之一,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huán)而得名。裝飾活環(huán)是明嘉靖以來流行的一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huán)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并套有可活動的圓環(huán)。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制。

筒瓶

  瓶式之一。造型為侈口,短頸,溜肩,長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見于明代萬歷朝,在清初順治、康熙兩朝被賦予"大清天下一統(tǒng)"的寓意,從而成為民窯中最為流行的陶瓷器物。

膽式瓶

  一種瓶式。長頸,溜肩,垂腹,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造型近似錐把瓶,不同之處在于頸部較為短粗。始見于明萬歷朝,留行于清代。

六方瓶

  又稱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體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橄欖瓶

  鼓腹,口足內斂,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欖。有素身與瓜棱式之分。為清代流行器形,始創(chuàng)于順治朝,雍正、乾隆時最為常見。

荸薺扁瓶

  清代流行的一種瓶式。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chuàng),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流行這一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鮮有變化。

錐把瓶

  形如錐把的一種瓶式。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頗為流行。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