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層寶塔”里 藏有茶之秘境

時間:2024-10-28 作者:亖呉?盀 來源:茶文化

每個人和茶的關(guān)系,都有不同的層面和深度,但最后總要回歸到自己的內(nèi)心。臺北有一座茶書館,給人們一個載體探尋自己與茶的關(guān)系:無論單純愛喝茶,還是想深入茶道,它都能夠給你與茶相處的空間。

市中心的繁忙氣息,在臺北永康麗水街頭被中和成溫暖的人間煙火氣。在這里,云集著各式酒館、咖啡館,還有一眾茶空間。

罐子茶書館就是其中之一。掩映在櫻花樹下的這棟七層建筑,透出暖和的光。招牌上,三個黃色書法字非常醒目,卻讓人看得似懂非懂。懷著一份好奇,人們會不自覺走進這座茶書館。

生活不可無茶

罐子茶書館,是茶館和書館的合稱。創(chuàng)辦人劉太乃最初的想法是建一家書店,直到他看見明代畫家丁云鵬的一副木刻畫:文人臥坐書房,童子煮水奉茶。生活不可無茶。于是他將茶元素加入了書館之中。

罐子茶書館有七層。劉太乃為每一層注入了不同元素:茶、書、藝術(shù)品,每一種元素都與茶有關(guān)。每一位愛茶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與茶相處的空間。

一層

〔 給愛喝茶的人 〕

踏入館中,一股茶香撲面而來。淡雅的隔柵,透著明式的簡約和東瀛的神秘。白天,陽光會穿過隔柵灑在地板上,道道光線被梳理得分外溫柔。

各式罐裝和盒裝茶葉,按顏色擺放在原木貨架上。茶具則安置在玻璃窗旁,安靜的身影與屋外路過的行人、汽車相交錯,頗有些波瀾不驚的意味。

人也安詳。買茶的人靜靜逡巡,喝茶的人靠窗而坐,輕抿溫茶。我想,舌尖觸碰茶湯的一瞬,當(dāng)是他走進寧靜的第一步。

二層

〔 捧一本茶書,“品茶香” 〕

二層書房,延續(xù)了一樓的木質(zhì)感,紙漿味里隱約氤氳著茶香。中間有兩張木桌,一張放書,一張放著茶具。靠近茶具的一側(cè)投出抹茶色的燈光,與綠色的桌旗和植物相呼應(yīng)。

墻上書架被劃分成木格子,書本或橫或豎安坐其中,人尋訪書,像拜訪一戶戶人家。有些書住在閣樓上,拜訪時抬頭仰望,衍生了些儀式感來。

這里的書頗有來頭。劉太乃說,它們都是臺北故宮的絕版書,頗多與茶有關(guān)。許多人喝茶之余,專門奔茶書而來。于他們,喝茶是舌尖之宴,而讀書是步入茶境的更深一步。“茶是無字書,書是有韻茶”,該是如此。

三層

〔 識茶器,悟茶道 〕

登上三樓,是展示古茶器的空間。茶器是劉太乃的收藏,各個朝代、各式材質(zhì)容納其中,似一部古茶器編年史。

觀茶器,一人與一器相對。已有些斑駁的銅質(zhì)茶壺,壺身上的梅蘭竹菊依舊能辨花葉脈絡(luò)。銀壺泛了黑,卻更古拙,千年前的青白瓷,溫潤如玉。在這些古茶器面前,我不自覺屏住呼吸,放了慢腳步。

在館中每月一次的茶會上,茶人們?nèi)詴霉挪杵髯霾枋隆H藗儼沧柘?,看茶湯從古器中傾出,劃過一道柔柔的弧,彌散的清香仿佛是來自千年前的茶韻。茶道該在何時悟,從何處悟?我還不太明白。但在那一刻,我的心是敬畏的。

七層

〔 與茶的私密空間 〕

...茶書館最高層是茶教室,地面、墻和天花板都用榻榻米包攏起來。茶室一面通透,外面是一堵翠綠的植物墻。

李景蓉是茶書館的副館長,也是茶藝師。在茶道課后,這里成了她與茶獨處的空間。“一個人的時候,我會泡一壺簡簡單單的茶,給自己一個安頓的時間。”

天光柔和,四下俱寂。茶的香氣隨著大自然的風(fēng)流動,暖意自榻榻米傳遞到肌膚之上。當(dāng)下的所有感受,只與眼前這杯茶,只與天地分享。

劉太乃曾說,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一間茶室。在我看來,罐子茶書館,就是一座為所有愛茶人建起的茶室。我們在這里找到與茶相處的方式,并隨著裊裊茶香,一層層抵達茶的秘境。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