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治法與反治法”治療法則

時間:2023-05-23 作者:囁?暁雲(yún)? 來源:茶文化

  “正治法與反治法”是《內經(jīng)》最重要的治療法則,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論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張介賓注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正治法與反治法是治病求本的兩種表面相反而實則歸一的表現(xiàn)形式,正治法逆其表象而治,反治法順其表象而治?!秲冉?jīng)》中特意提及反治法并非無的放矢,實為提醒后世醫(yī)家臨證采集資料時必須重視疾病的表象,并且需要明辨表象與疾病本質的關系,才能透過表象抓住本質??梢?,治病求本是中醫(yī)學治療法則的總綱。

  “正治法與反治法”治療法則

  正治法

  正治法又名“逆治”法,是指治療用藥的性質、作用趨向逆著病證表象而治的一種常用治則,所謂“逆者正治”。適用于病情輕淺而單純,疾病性質與所表現(xiàn)的病象相一致的病證。舉例如下。

  寒者熱之   寒性病證表現(xiàn)為寒象,用溫熱性質的方藥進行治療,即以溫熱藥治療寒證。例如采用辛溫解表的方藥治療表寒證,使用辛熱溫里散寒的方藥治療里寒證等。

  熱者寒之   熱性病證表現(xiàn)為熱象,用寒涼性質的方藥進行治療,即以寒涼藥治療熱證。例如用辛涼解表的方藥治療表熱證,采用苦寒清熱或者泄熱的方藥治療里熱證等。

  虛則補之   虛勞之病的表現(xiàn)為虛象,需用補養(yǎng)類方藥進行治療,即以補益藥治療虛證。例如陽氣虛衰用溫陽益氣的方藥,陰血不足用滋陰養(yǎng)血的方藥等。

  實則瀉之   邪實之病的表現(xiàn)為實象,需用攻邪瀉實類方藥進行治療,即以瀉實藥治療實證。例如采用消食導滯的方藥治療食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藥消除瘀血,采用祛痰除濕的方藥化痰利濕等。

  此外,如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等均屬正治法范疇。

  反治法

  反治法又名“從治”法,是指治療用藥的性質、作用趨向順從病證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種治則,所謂“從者反治”。適用于病情復雜、表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病證。正由于表象與本質不一致,順從病證的表現(xiàn)則逆其本質,故反治法亦為治病求本精神的貫徹運用,其中又包含著知常達變的觀念。舉例如下。

  熱因熱用   指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治療其表象為熱的病證?!秱摗?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利用回陽救逆的姜附劑,治療身熱而赤之陰盛格陽證,即用溫熱的通脈四逆湯順從表熱之象而逆其陰寒之本。又如氣虛發(fā)熱之證,因脾胃氣弱虛損,水谷精氣當升不升,反流于下焦,化為陰火,陰火上擾而發(fā)熱,治用甘溫之補中益氣湯,升發(fā)脾陽,升舉下陷精氣,即甘溫除熱法,亦屬熱因熱用的范疇。

  寒因寒用   指用寒涼性質的藥物治療表象為寒的病證?!秱摗?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利用辛寒之劑白虎湯,治療表象手足厥冷實則里大熱之證,即用寒涼的白虎湯順從表寒之象而逆其里熱之本。

  塞因塞用   指用補益藥物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類似于“實證”,而實則為虛性的病證,亦稱“以補開塞”?!秱摗?73條“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利用補益溫中之劑理中湯,治療表象腹?jié)M實則里虛之證。又如精氣不足,沖任虧損的閉經(jīng),治當填補下元,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血益氣以調其經(jīng)。另如小便不利,或由于肺氣不足,通調無權;或由于中氣下陷,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或由于腎陽虧虛,命門火衰,膀胱氣化無權等,治療當分別予以補益肺氣,復其通調水道之權;或補益中氣,使脾氣升運;或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以上數(shù)種,亦屬塞因塞用之例。

  通因通用   指用通利藥物,治療具有通瀉癥狀的類似于“虛證”,而實則為實性的病證,亦稱之為“以通治通”?!秱摗?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利用攻下之劑大承氣湯,治療表象下利實則熱結旁流之證。又如濕熱蘊結大腸之下痢,雖日下十數(shù)行,治療仍不宜止?jié)斍鍩嵬c,調氣行血。張潔古所創(chuàng)芍藥湯治療早期痢疾,藥選大黃,亦為“通因通用”之義。

  臨床指導意義

  “正治法與反治法”的提出便于臨證時警惕并且識別假象,抓住本質辨證,正確施治。除了上文提及的主要治則外,又如:氣血郁結,或痰濁,邪氣內結等,用消散法,如用半夏厚樸湯治療梅核氣。病邪留滯而不去的,如痰飲、蓄血、停食、便秘等,用攻逐攻下法,如用抵當湯治瘀血等。津液虧乏,內外干燥一類病證,用滋潤生津等濡潤之法,如用清燥救肺湯治燥咳。筋脈拘急痙攣一類的疾病,用舒緩法,如用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精氣耗散,不能約束之病,如自汗、盜汗等,用收斂法,如用牡蠣散止汗。虛損怯弱之病,用溫養(yǎng)補益法,以“少火生氣”,如用人參養(yǎng)榮丸治精氣虛證等。氣血停滯,肢體痿廢,用行氣活血之法,如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半身不遂之類。驚悸不安類病證,用鎮(zhèn)靜安神之法,如用朱砂安神丸治失眠怔忡。病邪在上者,使之上越,用涌吐法,如瓜蒂散。病邪在下者,使之下出,用導下攻下之法,如五苓散利小便、承氣湯下實邪之類。

  筆者曾侍診《內經(jīng)》學家王洪圖教授,臨證運用“通因通用”法、“塞因塞用”法進行治療,取效明顯,現(xiàn)敘述如下。

  范某,男,51歲。數(shù)日來連續(xù)赴宴飲酒,又過于勞累,自昨日上午開始咽干腹中不適,矢氣頻繁,排氣時則有黏液從肛門流出,其狀如油。入廁時卻無糞便排出,僅流出少量液體,兩日大便未行。舌苔薄黃膩,脈弦滑略數(shù)。辨證為熱結旁流之證,予牛黃解毒丸3粒,每服1粒,清茶送服,日3次。忌食辛辣油膩之物。藥后大便得下,諸癥亦除。(《王洪圖內經(jīng)臨證發(fā)揮》)

  按:患者實邪在內,濕熱中阻,氣機升降失宜,里急后重,熱郁肺與大腸,當急下之。選用通因通用之法,予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牛黃解毒丸,服后大便得下即痊愈。

  張某,女,41歲。患皮肌炎、類風濕多年,服用激素類藥物治療。皮膚肌肉以及周身關節(jié)疼痛,大便不通,須使用“開塞露”才能每周1行。舌苔薄白,脈弦細。辨證為精血不足,無水行舟,治宜補益精血,方藥以濟川煎加減:當歸、澤瀉、牛膝、肉蓯蓉、升麻、枳殼、杜仲、菟絲子、炙甘草、丹參、麥冬等。3劑,水煎服。3劑服用后無須開塞露即可排便。再以原方數(shù)劑治之,數(shù)日后大便基本正常,隔日一行。乃以原方倍其量,制蜜丸常服。(《王洪圖內經(jīng)臨證發(fā)揮》)

  按:患者雖大便不通,實乃因正氣虛,陰血不足所致。采用“以補治塞”之法,以《景岳全書》濟川煎加減治療,其中當歸、牛膝、肉蓯蓉、杜仲等,均為補血益腎之品,為主要藥物;升麻、枳殼屬升提之藥,欲其降而反升之;丹參、麥冬等養(yǎng)陰血,既是治本之藥,又針對患者長服激素而致的陰虛內熱。因此,方藥對證而取效。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