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shù)武漢十大名小吃(3)

時間:2024-11-27 作者:妹子別慌-我又不亂來 來源:茶文化
上一頁 1 2 3

    小桃園煨湯

    如果要想品味一下武漢的煨湯, “小桃園”是最好的選擇。這個小店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人稱“煨湯專家”。該店經(jīng)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著名,其原料為產(chǎn)于黃陂、孝感一帶的肥嫩母雞。將雞塊入油鍋爆炒,再倒入盛有沸水的瓦罐內(nèi),用旺火煮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汁原味,營養(yǎng)豐富。

    老謙記牛肉豆絲、面窩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fēng)味小吃店,主要經(jīng)營牛肉豆絲、面窩,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jīng)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qū)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fā)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diào)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fēng)味。

    武漢人過早,最喜歡吃的是面窩。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熱氣騰騰的大油鍋,金黃的面窩在里面翻滾著,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chuàng)始于19 世紀(jì)末。當(dāng)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人,名叫昌智仁。他看到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chuàng)制新的早點品種。他請鐵匠打制了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nèi)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價廉物美的武漢特色早點。

    田啟恒糊湯粉

    田啟恒糊湯粉館坐落漢口花樓街,歷史悠久、風(fēng)味獨特,名揚三鎮(zhèn)。 糊湯粉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者必賣油條。在制作米粉時,選用秈稻米磨漿、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燜,擠壓煮制成型。然后用活鮮小鯽魚(或鱔魚)熬煮成 湯汁,再加水調(diào)入生米粉制成糊湯,放入各種調(diào)味品,成熟裝碗時,撒上蔥花、胡椒、配以油條佐食,別有風(fēng)味。其糊 湯微稠,色調(diào)素雅,米粉潔白,細長有勁,魚香汁濃,滋味 鮮美,營養(yǎng)豐實而著稱。

    楚寶桂花赤豆湯

    桂花赤豆湯是武漢地區(qū)一種小吃,桂花赤豆湯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楚寶熟食店位于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在六渡橋下首。桂花赤豆場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

    此外武昌的戶部巷匯聚了武漢的各種特色小吃。這條街因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這條小巷子雖然只有150米,但各種特色小吃應(yīng)有盡有,如:石婆婆熱干面、徐嫂鮮魚糊湯粉、謝家面窩、高胖子粥店、陳記紅油牛肉面、萬氏米酒、王氏餛飩、何記豆皮、麻婆灌湯蒸餃、李大餅、顧氏肉松卷、呂記油餅、吳記米發(fā)糕、好來牛肉面、老鄉(xiāng)小吃、李記粉面、陳記粉面、陳記燒梅面窩、小文煎包等。此外,位于老通城的背后,漢口中山大道和大智路交匯處的吉慶街是一條以武漢風(fēng)味小吃與民間藝人吹拉彈唱著稱的特色街,如今,它已經(jīng)成為武漢的一張名片,凡來到武漢的人都要慕名去逛一逛。


上一頁 1 2 3

熱門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