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元宵 右手湯圓

時間:2024-10-29 作者:騎著單車下西藏 來源:茶文化

   在老輩人的傳統(tǒng)里,只有過完正月十五,吃過元宵才算過完了這個年,小時候家里放炮,總是留一掛鞭,在這天晚上放。這頓元宵吃上了,年也過了,節(jié)也過了,心里也就踏實了。元宵團團圓圓,如同一個句號,點綴在這“倒春寒”的正月里。

  “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同樣是這種圓圓的,里面帶餡,外面糯米的食品,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這兩者也是不同的: 南方做湯圓,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diào)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北方做元宵,是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蘿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小時候,經(jīng)常可以在北方的大街上看到搖元宵的,元宵是北方人在正月十五特定的吃食,而湯圓在南方還是除夕不能少的食物,一個湖北的朋友曾經(jīng)抱怨“春晚”主持人總是提到餃子,因為在湖北的一些地方,的的確確是不拿餃子當年夜飯的。

  個人感受是湯圓更合口味,盡管我是北方人。湯圓好煮,吃起來細膩、黏軟、滋潤,帶湯吃、蒸著吃都非常美味,并且方便,隨時在超市都可以買到。而北方的元宵偏甜,多是白糖、芝麻、山楂餡,最好是即做即吃,放時間長了容易變質。如今已經(jīng)有很多人懷著和我一樣的念頭,喜好的天平偏向了湯圓的一方,所以如今北京市場上,湯圓賣得也比元宵好。

  每年的元宵節(jié)前后,稻香村的門市部就會排起長隊,幾乎成為了京城一景,即便今年這倒春寒的大冷天,稻香村的元宵漲價也不例外,甚至稻香村曾經(jīng)規(guī)定,每個人的購買量不能超過五斤。

  元宵在某種程度上和月餅、粽子一樣,屬于時令性很強的食品。它們代表不了一種傳統(tǒng)民俗,卻成為了一種符號,表達著現(xiàn)代人對傳統(tǒng)的一種似是而非的繼承。如果把它們的概念恢復到純粹的美味,或許會輕松一些。好在元宵的命運要比月餅好些,在大大小小的餐廳里,都隨時可以吃到湯圓或者元宵,川菜館里會有賴湯圓,湘菜館里會有醪糟湯圓,算是餐后的一道小甜品,和南瓜餅、麻團一起,規(guī)整地排列在菜單上。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