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綠茶皇后,后有太平猴魁

時間:2022-09-24 作者:齊鈺的大姨媽來了 來源:茶文化

江南水鄉(xiāng)的杭州孕育了綠茶皇后的溫柔婉約,蒼翠磅礴的黃山則造就了太平猴魁的十足霸氣???,即王者。曾在2004年國際茶博會上獲得“綠茶茶王”稱號的太平猴魁,自是當之無愧的稱號。

太平猴魁,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屬于綠茶類尖茶。盛產(chǎn)于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新明鄉(xiāng)的猴坑、猴崗及顏村三個村子,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

品質(zhì)特征

太平猴魁外形兩葉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美名。香氣鮮靈高爽,有持久蘭花香??诟絮r爽醇厚,回味甘甜,獨具“猴韻”。

茶葉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達500多種,具有抗菌、抑菌作用、減肥作用、防齲齒、抑制癌細胞等功效。

美麗傳說

傳說黃山有一對純白毛猴,育有一子,在山中自在逍遙。一日小猴貪玩走失,尋家未果,老猴外出尋找,卻因體力不支死在了路上。善良的村民王老二發(fā)現(xiàn)了它的遺體,體面安葬了下去,當晚夢中即出現(xiàn)一只神猴說要報答他的恩情。次年茶季,老猴墳的附近和整個山崗,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棵,那茶葉又肥又嫩,老遠就聞到陣陣清香。

王老二忽然想起葬猴的當天晚上的夢,莫非這是神猴顯靈報恩。為了紀念這神猴,王老二便把安葬老猴的山崗叫做猴崗,把這茶叫做猴茶,把自己住的村叫猴坑。

歷史沿革

太平猴魁茶創(chuàng)制于190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時南京江南春設在家鄉(xiāng)新明茶區(qū)的茶葉收購站,為了增加茶葉品種、提高產(chǎn)品檔次和賺取較高的商業(yè)利潤,專門請人將尖茶中枝頭大小一齊的芽葉單獨揀出,單獨包裝,運往南京高價銷售,深受嗜茶人士喜愛,獲得成功。家住猴崗的茶農(nóng)王魁成,具有豐富的茶葉生產(chǎn)經(jīng)驗,特別精于茶葉加工,且思路敏捷,由此受到啟發(fā),認為與其在成茶后挑選,不如在采鮮葉時就開始精挑細制好,遂即在海拔750米的鳳凰尖一個叫潑水凼的高山茶園內(nèi)精心選出又壯又挺的一芽二葉,經(jīng)精心制作,制出的干茶規(guī)格好,質(zhì)量高,稱為“王老二魁尖”。由于該茶的品質(zhì)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創(chuàng)人又名叫魁成,產(chǎn)于太平縣猴坑、猴崗一帶,故此茶稱為“太平猴魁”。

1912年經(jīng)太平茶商劉敬之推薦,并收購2公斤陳列于南京南洋勸業(yè)會場和農(nóng)商部,獲得優(yōu)獎。

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舉辦了一次規(guī)??涨暗陌湍民R萬國商品博覽會,中國送展的名茶太平猴魁幾經(jīng)評審,終以其卓越的內(nèi)質(zhì)征服評委,冠蓋群芳,脫盈而出,榮膺金質(zhì)獎章榮獲一等獎章和證書。

太平猴魁茶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憑證

1916年在江蘇省南京茶葉陳列比賽上又獲金牌和優(yōu)獎。從此太平猴魁茶便逐漸蜚聲海內(nèi)外。

此后,太平猴魁一直在諸多評選會上屢獲殊榮。

制作技藝

一、鮮葉采摘

太平猴魁鮮葉采摘之考究,選料標準之嚴格,超出任何名茶。每年4月20日前后,當茶園中有10%的芽葉達到一芽三葉初展時,即可開園采摘,立夏前后結(jié)束,歷時僅15~20天左右;采摘標準為一芽三、四葉初展,采摘方式為留魚葉并嚴格采用提采法;每天的采摘時間為上午6時至10時,即清晨上山,霧退即收工停采。

鮮葉的采摘,嚴格做到“五不采”,即低山不采;陽山不采;其它茶品種不采;弱梢病枝不采;雨天不采。鮮葉管理也一絲不茍,采茶要竹背簍,不可過于擠壓,回家即要用竹匾攤放。

二、揀尖

揀尖就是在采回的鮮葉中揀剔出能制太平猴魁的標準芽葉,它是決定成茶規(guī)格的重要一環(huán)。按一芽二葉初展的標準一朵一朵進行挑選,對夾葉不要,過大、過小不要,瘦弱的不要,葉片全開的不要,色淡、紫色的不要,有病蟲危害的不要。第二葉以下葉片要連梗掐去,末端留約一厘米長的莖柄,挑選出的一芽二葉的二葉尖同芽尖基本相平,長度5~7厘米左右,芽葉枝枝齊整,老嫩一致。不符合標準的芽葉和揀剔出的葉片,則另制“魁片”。

三、攤放

精心挑揀出的鮮葉原料要進行適當攤放。攤放的目的,散發(fā)部分水分,降低茶葉細胞的張力,使葉莖由脆變軟,使鮮葉水分含量基本均衡,才能在殺青時均勻受熱。為形成太平猴魁色香味的獨特品質(zhì),奠定物質(zhì)變化的基礎。攤放時間為4~6小時。鮮葉攤放程度以葉質(zhì)由硬變軟,開始失去光澤,青氣減少,清香初顯為宜。

四、殺青

太平猴魁的殺青一定要采用鍋式殺青。殺青鍋為平口桶鍋,鍋溫120℃左右,下葉后有“噼、啪、”的響聲,翻炒要快、抓葉要輕、抖時要開。每鍋投葉量2兩左右,先低低翻炒,葉溫燙手冒熱氣時,翻炒高度增加,以散發(fā)熱濕氣,但手在鍋里揚的高度不出鍋面。茶葉不能在鍋內(nèi)打滾,要同一方向邊炒邊抖邊理條,使葉片不散不翹,歷時約3~4分鐘。炒至鍋內(nèi)聽不到響聲,葉質(zhì)柔軟,梗折不斷,青氣消失,茶香透露,葉色暗綠,葉面略有白泡而不粘手為殺青適度。炒幾鍋后,要清除鍋上的茶汁,保持鍋內(nèi)潔凈光滑。

五、整形

殺青起鍋后,稍做攤晾,然后手工進行整形,現(xiàn)多用雙層鐵砂網(wǎng)夾進行整形,即將殺青葉一枝枝理平理直在篩網(wǎng)上,茶葉不能相互重疊,捏時要力度均勻,上下兩片篩網(wǎng)夾好后,用木滾輕輕滾壓,以葉片平伏挺直即可,切忌重壓,同樣力度要均勻。

六、頭烘

頭烘也稱初烘,用專用多層木制烘箱烘焙,頭烘溫度110℃左右,每隔2分鐘左右翻面上移,茶葉達到七成干、葉片已有脆意、基本成形時,下烘拆夾,平伏地倒入篾盤中。頭烘后進行攤涼,攤涼厚度約1.5厘米左右,攤放至茶葉冷卻回軟,主要作用是使易干部分吸取不易干部分的水分,達到整根茶芽水分均勻,然后幾篩合并,進行足烘。

七、足烘

用烘箱烘焙,也有人用傳統(tǒng)竹編的烘籠進行足烘,溫度在75℃左右為宜,投葉量視烘篩大小和烘籠大小而定,一般約為350克左右,每隔3~4分鐘,翻面上移操作,歷時約30分鐘左右,下烘攤涼。足烘后的茶葉要在篾盤里攤涼時間稍長,正常情況下需6~8小時左右,也有不到這個時間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慢慢分布均勻后,再進行最后一道復烘。

八、復烘

復烘俗稱“打老火”,是最后一次烘干處理。其主要目的是去掉殘余水分,提高干茶的香氣,也稱提香。“打老火”一定要用竹制烘籠進行烘焙,溫度為85℃左右,比頭烘低、比二烘高。每籠烘葉量為750克~1000克,每隔4~5分鐘疊翻烘一次,切忌捺壓,歷時約20分鐘,至茶葉足干、手捻茶葉成粉末時即可起烘,并趁熱裝入紙箱內(nèi),搖平按緊,待冷卻后蓋蓋,等待裝箱。

九、裝箱

以前猴魁的儲存一般用桶裝,每桶約20斤,現(xiàn)在大多以定制的紙箱裝,每箱10公斤左右,也可按需要裝各種規(guī)格紙箱。紙箱內(nèi)套錫箔袋或塑料袋,再襯墊“箬葉”,以提高茶葉香氣;裝箱時要逐層搖勻搖緊,直至裝滿,裝滿后,蓋兩層“箬葉”,放一張標簽,再加蓋密封。

太平猴魁作為老牌全國十大名茶,歷來十分精貴稀有,品質(zhì)優(yōu)異人皆稱贊。對新老茶客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一款饕餮好茶。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