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中藥名。為楝科楝屬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樹皮及根皮。具有殺蟲,療癬的功效。主治蛔蟲病,蟯蟲病,鉤蟲病,疥癬,濕瘡。
功效作用
功能
殺蟲,療癬。
主治
1、蛔蟲病,蟯蟲病,鉤蟲病:本品苦寒有毒,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為廣譜驅(qū)蟲中藥。
2、疥癬,濕瘡:本品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服,4.5-9g。鮮品15-30g。外用:適量。
化學(xué)成分
本品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酮內(nèi)酯、苦楝萜醇內(nèi)酯、苦楝萜酸甲酯、苦楝子三醇等。
藥理作用
本品煎劑或醇提取物均對豬蛔蟲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主要成分為川楝素,能透過蟲體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蟲肌肉,擾亂其能量代謝,導(dǎo)致收縮性疲勞而痙攣。本品對小鼠蟯蟲有麻痹作用,并能抗血吸蟲。川楝素對肉毒中毒動物有治療作用,使兔腸肌肌張力及收縮力增加,抑制大鼠呼吸等。
相關(guān)論述
《名醫(yī)別錄》:“療蛔蟲,利大腸。”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可與使君子、檳榔、大黃等同用,治蛔蟲病,如化蟲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與百部、烏梅同煎,取濃液于晚間作保留灌腸,連用2-4天,可治蟯蟲病。與石榴皮同煎服之,可治鉤蟲病,如楝榴二皮飲(《湖北藥物志》)。
鑒別用藥
1、苦楝皮、川楝皮、苦木樹皮、南酸棗的根皮及干皮:苦楝皮、川楝皮均為傳統(tǒng)道地藥材,皆為驅(qū)蟲藥,臨床使用廣泛,稱為正品。苦楝皮殺蟲之力較川楝為強,且可用于疥瘡;而川楝皮除殺蟲、療癬外,能導(dǎo)小腸之熱、膀胱之熱,引心火下行,具有舒肝行氣止痛之功,為治心痛及疝氣之要藥,偏用于治療肝氣郁結(jié)之脅肋疼痛,肝胃不和之脘腹脹痛及疝氣疼痛??嗄緲淦碓礊殚藰淇瓶鄻涞臉淦ぃ纤釛椄ぜ案善碓从谄針淇颇纤釛椀母じ善?,二者均為偽品??嗄緲淦ぞ邚娏叶拘?,只供外洗癰癤腫毒、疥癬,不可內(nèi)服,誤用則有中毒的危險;南酸棗根皮及干皮具有收斂、止痛、止血之功,不作驅(qū)蟲用。
2、苦楝皮與使君子:二者均能驅(qū)蟲,且皆善于驅(qū)殺蛔蟲。苦楝皮苦寒有毒,易傷脾胃,且有燥濕療癬之功,可外用于疥癬瘙癢;使君子甘溫,益脾胃,有很好的健脾消積療疳的作用,多用于小兒疳積,乳食停滯等。
相關(guān)藥品
殺蟲丸、小兒疳積糖、癬藥膏。
相關(guān)方劑
化蟲丸(《和劑局方》)、下蟲丸(《證治準(zhǔn)繩》)、碧金散(《危氏得效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剝?nèi)。稍?,或除去粗皮,干燥?/p>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絲,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
1、取本品一段,用手折疊揉搓,可分為多層薄片,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有極細(xì)的網(wǎng)紋。
2、本品粉末紅棕色。纖維多成束,周圍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草酸鈣方晶較多,呈正方形、多面形或類雙錐形,直徑14-25μm。木栓細(xì)胞多角形,內(nèi)含紅棕色物。
3、取本品粉末2g,加水40ml,超聲處理1小時,放冷,離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搖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楝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兒茶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4: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干皮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槽狀或半卷筒狀,長寬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nèi)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成薄片,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均可見,極細(xì)的網(wǎng)紋。無臭,味苦。根皮呈不規(guī)則片狀或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澤,粗糙,多裂紋。干皮以皮細(xì)、可見多數(shù)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根皮以皮厚、去栓皮者為佳。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楝科楝屬植物楝或川楝。
形態(tài)特征
1、楝: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shù)細(xì)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ㄆ?-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喬木,高達(dá)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zhì),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ㄆ?-4月,果期9-11月。
分布區(qū)域
1、楝: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川楝:分布于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
楝樹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川楝樹主要分布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肅南部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1、楝: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川楝:生于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nèi)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生長見習(xí)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堿、耐瘠薄。適應(yīng)性較強。以上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shù)
育苗移栽法:10-11月選擇20年以上的老樹,進(jìn)行采種。春季4月播種前用溫水浸種4-5d按行距30-45cm開條溝,溝深6cm,將種子播入,覆土壓實。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5m×5m開穴,穴徑1.2m,深80cm,底層施廄肥,上覆細(xì)土10cm,每穴栽種1株,栽種時要使根部舒展,土壤與根部密接,覆土壓實,澆水。
病蟲防治
1、病害有潰瘍病、褐斑病、叢技病、花葉病、葉斑病。
2、蟲害有黃刺蛾、扁刺蛾、斑衣蠟蟬、星天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