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陶瓷茶具的演變(三)

時間:2022-02-15 作者:無情小瘋子 來源:茶文化

宋代飲多用一種廣口圈足的小型碗,也稱盞,南北瓷窯幾乎無不燒制,式樣較前代有所增多。釉色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盞最受偏愛,這與當時“斗茶”風尚有關。原因有二:宋時飲的餅、團苛,即把一種發(fā)酵的膏餅茶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再注以初沸之水,茶湯表面便浮起一層白色的沫,這種白色的茶沫和黑色的茶盞色調分明,黑釉盞自然最為適宜“斗茶”,此其一,“斗茶”時要求茶盞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溫度,黑釉盞胎體較厚,能長時間的保持茶湯的溫度,故倍受斗茶者的推崇,此其二?!岸凡琛痹谒纬跻褬O為盛行,即使是北宋末年徽宗趙佶也常與臣屬斗苛,上行下效,頗具影響。趙佶在其《大觀茶論》中說:“天下之土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碧聘凇抖凡栌洝分幸灿浻小罢腿耆氯尚?,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谄淦贰保f明當時斗茶風氣之盛。由于黑釉盞為斗茶的最佳茶具,因此黑釉盞的燒制盛極一時,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專燒黑釉盞的瓷窯,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廣東、福建等地,其中以福建建陽窯和江西吉州窯所產之黑釉盞最為著名。這里收錄的建陽窯盞,斂口,斜腹壁,小圈足,因土質含鐵成分較高,故胎色黑而堅,胎體厚重。器內外均施黑或醬黃色釉,底部露胎。有的盞內外還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俗稱“兔毫”,是當時人們最喜愛的產品。許多詩人還賦詩加以贊美,如蔡襄《茶錄》有:“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蘇軾也賦詩贊日:“蟹眼煎成聲未老,兔毛傾毛色尤宜”,黃山谷詩贊:“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楊萬里詩贊:“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陳蹇叔詩贊:“鷓斑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币陨纤浲煤?、兔毛、兔褐金絲,均是兔毫盞之別名。北宋后期,建陽窯還專為宮廷燒制斗茶用的黑盞,足底常刻有“供御”和“[辶+“準”字左半][王+上下兩個“戈”]”等官家教款。這里收錄的建陽窯“[辶+“準”字左半][王+上下兩個“戈”]”款盞(圖101,左圖),可窺見當時宮廷茶具一斑。

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鎮(zhèn),所產黑釉一國兩制頗具盛名。它利用了天然黑色涂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藝,生產出變化多端的紋樣與釉面,達到清新雅致的效果。這里收錄有富于變化的玳瑁釉盞,有獨創(chuàng)的剪紙貼花團梅紋盞,有折枝梅花紋盞和造型新穎別致的蓮瓣形盞等。而“壽山福海”描金盞(圖127,右圖),在傳世品中較為少見,說明這類器物在當時產量不多。該器物內外遍施黑釉,釉色黑而瑩潤。內壁以金彩繪兔毫紋地,由盞心至口沿呈放射狀,四面開光,光內分別書“壽山福?!彼淖?,寓意吉祥,造型樸實端莊。與此相同茶盞有一件在日本收藏。

宋代的青釉,白釉和青白釉茶具在全國各地也普遍生產,形制、胎釉各具特色,不乏有許多精致的茶具出現,顯示出制瓷工藝的精湛水平。當時制瓷業(yè)以生產青釉瓷為主流,故青釉茶具為數很多。除汝、官、哥、鈞窯外,還有龍泉、臨汝、銅川、湘陰、余姚、上虞、黃巖、同安、泉州、連江、福清、廣東等瓷窯均生產青釉茶具。居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專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所產器物,施釉肥厚,如若堆脂,釉色晶瑩溫潤;胎質細膩,色如香灰。但汝窯燒瓷時僅20年,故傳世品稀少,南宋已有“近尤難得”之嘆。有關該窯生產的茶具,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書中收錄的一份宋高宗的寵臣張俊向高宗進奉禮物的清單中,妝窯瓷盞即為其中一項,而傳世盞托極為少見。官窯亦是宋時專為宮廷燒制的御用瓷窯,所產器物,釉色凝厚潤澈,玉質感強,開紋片,其胎骨有灰黑色和紫褐色。這里收錄的南宋官窯粉青釉把盞(圖58,左圖),其口微斂,弧壁淺腹,圈足,肩腹部一側附環(huán)形把柄,通體施粉青釉,開紋片,造型輕盈俏麗。以紋片著稱于世的哥窯瓷,紋片多種多樣,色澤不一,但以黑色為主,俗稱“金絲鐵線”,部分器物有文獻中稱的“鐵足紫口”。哥窯傳世茶具為數不少,如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哥窯八角形盞,通體入方形,口微外撇,瘦圈足,內外均施灰青色釉,釉面瑩潤,有金絲鐵線紋。該器制作精致,為哥窯瓷器中的傳世佳品。以艷麗色彩、釉內含有少量的銅元素,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宛如藍天中的晚霞。器物施釉肥厚,多有牛毛紋和蚯蚓走泥紋。其品種繁多,生產量大,所產茶具有湯瓶、盞、杯等,杯式分為直口敞式和直口斂式等。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聞名于民,尤其宋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燒制成功,更使青瓷釉色之美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粉青釉釉層凝厚,釉面透明光澤,外觀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釉的釉層更加厚,略帶透明,釉面光澤,色調可與翡翠媲美。

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