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席草根,中藥名。為燈心草科植物擬燈心草JuncussetchuensisBuchen.var.effusoidesBuchen.的根莖。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具有清熱燥濕,利尿通淋,祛風(fēng)除濕,調(diào)經(jīng)止血之功效。用于火證,鼻衄,牙齒動搖疼痛,口咽諸毒,濕痹,風(fēng)氣疼痛,鶴膝風(fēng),癃淋,精濁,夢遺(酒煎服,并煎湯洗出汗),婦女血崩,崩中,療瘰疬,痰核,痄腮,疣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燥濕,利尿通淋,祛風(fēng)除濕,調(diào)經(jīng)止血。
主治
用于火證,鼻衄,牙齒動搖疼痛,口咽諸毒,濕痹,風(fēng)氣疼痛,鶴膝風(fēng),癃淋,精濁,夢遺(酒煎服,并煎湯洗出汗),婦女血崩,崩中,療瘰疬,痰核,痄腮,疣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45g。
相關(guān)論述
1、《綱目拾遺》:“治瘰疬痰核。”
2、《草藥鑒》:“止血崩,風(fēng)氣疼痛,鶴膝風(fēng),夢遺,酒煎服。湯煎洗,出汗?!?/p>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洗凈,除去雜質(zhì),曬干。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燈心草科植物擬燈心草。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具黃褐色稍粗的須根。莖叢生,直立,圓柱形,莖?;⌒螐澬?,具淺縱溝,有較深而明顯的縱溝,直徑1-1.5毫米,莖內(nèi)充滿白色髓心。葉全部為低出葉,呈鞘狀或鱗片狀,包圍在莖的基部,長1-9.5厘米,基部紅褐色至棕褐色;葉狀總苞常彎曲;葉片退化為刺芒狀。聚傘花序假側(cè)生;花多朵排列緊密或疏散;總苞片生于頂端,圓柱形,似莖的延伸,長5-15厘米,頂端尖銳;小苞片2枚,三角狀卵形,膜質(zhì),長1-1.2毫米,寬約0.9毫米;花淡綠色;花被片卵狀披針形,長2-3毫米,寬約0.9毫米,頂端銳尖,邊緣寬膜質(zhì),內(nèi)輪與外輪者等長;雄蕊3枚,比花被片稍短;花藥長圓形,黃色,長約0.8毫米,比花絲短;子房1室(三隔膜發(fā)育不完全),側(cè)膜胎座呈半月形;花柱極短;柱頭3分叉,長約0.8毫米。蒴果圓球形,頂端極鈍,果皮較薄,成熟時黃褐色至棕褐色。種子斜倒卵形,長0.5-0.7毫米,棕褐色?;ㄆ?-7月,果期6-9月。
分布區(qū)域
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560-1700米的陰濕山坡、山溝、林下及路旁潮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