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子,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的種子。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吐風(fēng)痰,消腫毒,利二便之功效。常用于風(fēng)痰喉痹,痰火瘰疬,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丹毒,疥癬,燙傷,急性軟組織炎癥,尋常疣。
功效作用
功能
吐風(fēng)痰,消腫毒,利二便。
主治
風(fēng)痰喉痹,痰火瘰疬,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丹毒,疥癬,燙傷,急性軟組織炎癥,尋常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枚;或磨水;或搗爛沖。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搗敷;或磨水涂。
藥理作用
其成分桐酸,對胃腸道具有強(qiáng)大的刺激作用,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吸收入血后,經(jīng)腎臟排泄,故可損害腎臟,引起腎病。此外,還可損害肝、脾及神經(jīng)。對肝病患者可使其癥狀加重,肝功效惡化。
相關(guān)論述
1、《綱目》:“吐風(fēng)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2、《嶺南采藥錄》:“磨水涂瘰疬?!?/p>
3、《貴州民間方藥集》:“有利便、催吐、鎮(zhèn)咳的作用。消積食,治氣脹,并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
治瘰疬:桐油樹子磨水涂,再以一二個和豬精肉煎湯飲。不可多用,宜多服數(shù)次。(《嶺南采藥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將其堆積于潮濕處,潑水,覆以干草,經(jīng)10d左右,外殼腐爛,除去外皮,收集種子,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略呈三棱狀橢圓形,長2.1-2.5cm,直徑1.5-2cm。表面棕褐色,具短條棱和點(diǎn)狀突起。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大戟科植物油桐。
形態(tài)特征
油桐,又名罌子桐、虎子桐、荏桐、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葉喬木,高達(dá)10米;樹皮灰色,近光滑;枝條粗壯,無毛,具明顯皮孔。葉卵圓形,長8-18厘米,寬6-15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淺心形,全緣,稀1-3淺裂,嫩葉上面被很快脫落微柔毛,下面被漸脫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長葉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被貼伏微柔毛;掌狀脈5(-7)條;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幾無毛,頂端有2枚扁平、無柄腺體?;ù菩弁辏热~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萼長約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紅色脈紋,倒卵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形,基部爪狀;雄花:雄蕊8-12枚,2輪;外輪離生,內(nèi)輪花絲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顆胚珠,花柱與子房室同數(shù),2裂。核果近球狀,直徑4-6(-8)厘米,果皮光滑;種子3-4(-8)顆,種皮木質(zhì)?;ㄆ?-4月,果期8-9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喜生于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