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子,中藥名。為豆科槐屬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干燥全草及種子。具有清熱燥濕,止痛,殺蟲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胃脘痛,吞酸,濕疹,頑癬,白帶過多,瘡癤,潰瘍。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主治
1、濕熱瀉?。罕酒沸晕犊嗪?,功能清熱燥濕以止痢。
2、胃脘痛,吞酸:本品入胃經(jīng)能清胃熱。
3、濕疹,頑癬:本品功能清熱燥濕、殺蟲。
4、白帶過多:本品清熱燥濕以止帶。
5、瘡癤,潰瘍:本品既能清熱,又能以毒攻毒。
6、西醫(yī)診為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jié)腸炎、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胃炎、胃潰瘍、濕疹、手足癬、體癬、陰道炎等屬于濕熱內(nèi)蘊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全草煎湯服,1.5-3g。種子炒用,研末服,每次5粒。
化學(xué)成分
本品主含槐果堿、苦參堿、槐胺堿、槐定堿、苦豆堿、氧化槐果堿、氧化苦參堿等15種以上生物堿。
藥理作用
從全草中提取的苦豆子總生物堿有抗炎、抗癌、抗變態(tài)反應(yīng)、抗心律失常、抗?jié)?、升高白細胞、平喘、解熱、殺蟲、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病毒等作用;苦豆子散劑外用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真菌、加德納氏菌及滴蟲有抑制或殺滅作用;所含苦參堿對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在動脈粥樣硬化防治中有一定的意義;其所含氧化苦參堿能明顯增加正常蟾蜍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在強心的同時不增加心率。
相關(guān)論述
《新疆中草藥》:“清熱燥濕,止痛,殺蟲。”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1、治濕熱瀉痢,里急后重,單用有效。
2、治胃熱胃脘痛、吞酸,單用種子五粒研末沖服,或配蒲公英、生姜等同用(《新疆中草藥手冊》)。
3、治濕疹、頑癬,以其干餾油制為軟膏外搽。
4、止帶用本品吞服有效。
5、治熱毒瘡癤、潰瘍等證,可用本品適量砸碎,煎湯外洗患處。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7月采收,切段曬干。
保存方法
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苦豆子通常以地上部分入藥。市售商店亦有帶根及根莖的全草。莖長10-80cm,粗0.5-1.0cm,近根處稍粗,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細縱紋。莖上部分枝,常帶葉質(zhì)稍堅硬,斷面不整齊,皮部黃綠色,中央淡黃色,味苦。根莖略似甘草,長短不一,粗0.7-2cm,具顯著的節(jié),表皮棕黃至棕褐色,皮孔橫生,具疣狀突起,質(zhì)堅硬,斷面不平。中柱占根莖的一半,皮部色更深,味苦。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槐屬植物苦豆子。
形態(tài)特征
草本,或基部木質(zhì)化成亞灌木狀,高約1m。枝被白色或淡灰白色長柔毛或貼伏柔毛。羽狀復(fù)葉;葉柄長1-2cm;托葉著生于小葉柄的側(cè)面,鉆狀,長約5mm,常早落;小葉7-13對,對生或近互生,披針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30mm,寬約10mm,先端鈍圓或急尖,常具小尖頭,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被疏柔毛,下面毛被較密,中脈上面常凹陷,下面隆起,側(cè)脈不明顯??偁罨ㄐ蝽斏?;花多數(shù),密生;花梗長3-5mm;苞片似托葉,脫落;花萼斜鐘狀,5萼齒明顯,不等大,三角狀卵形;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形狀多變,通常為長圓狀倒披針形,長15-20mm,寬3-4mm,先端圓或微缺,或明顯呈倒心形,基部漸狹或驟狹成柄,翼瓣常單側(cè)生,稀近雙側(cè)生,長約16mm,卵狀長圓形,具三角形耳,皺褶明顯,龍骨瓣與翼瓣相似,先端明顯具突尖,背部明顯呈龍骨狀蓋疊,柄纖細,長約為瓣片的二分之一,具1三角形耳,下垂;雄蕊10,花絲不同程度連合,有時近兩體雄蕊,連合部分疏被極短毛,子房密被白色近貼伏柔毛,柱頭圓點狀,被稀少柔毛。莢果串珠狀,長8-13cm,具多數(shù)種子;種子卵球形,稍扁,褐色或黃褐色?;ㄆ?-6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華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道地產(chǎn)區(qū)
產(chǎn)于新疆、西藏、內(nèi)蒙古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多生于干旱沙漠和草原邊緣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