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紅子根,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栒子CotoneasterhorizontalisDecne.Var.PerpusillusSchneid.的根。分布于陜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除濕,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痢疾,白帶,吐血,痛經(jīng)。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除濕,止血,止痛。
主治
痢疾,白帶,吐血,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guān)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清熱,除濕。治下痢腹痛,紅痢,止血?!?/p>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
1、治下痢腹痛:地紅子根15g,朱砂蓮9g,吳萸子、銀花各3g。煎水服。每日服3次,每次半碗。嘔吐者加藿香3g。(《貴州民間藥物》)
2、治紅?。旱丶t子根30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3、治吐血:地紅子根60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除去莖枝及須根,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薔薇科栒子屬小葉平枝栒子。
形態(tài)特征
落葉或半常綠平鋪灌木,高不超過(guò)50cm。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互生;葉柄極短,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qū)捫E圓形,較小,長(zhǎng)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wú)毛,下面被疏平貼柔毛。花1-2朵;萼筒鐘狀,內(nèi)面無(wú)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圓鈍,粉紅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離生,短于雄蕊。果實(shí)橢圓形,長(zhǎng)5-6mm?;ㄆ?-6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陜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生長(zhǎng)環(huán)境
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巖上或山坡多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