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子,中藥名。為葫蘆科苦瓜屬植物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的種子。具有攻毒療瘡,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瘡癰腫痛、瘰疬痰核、疳積痞塊、瘧母、筋脈拘攣等。
功效作用
功能
攻毒療瘡,消腫散結。
主治
1、主要用于瘡癰腫痛、瘰疬痰核、疳積痞塊、瘧母、筋脈拘攣等。
2、西醫(yī)診為皮膚淺表化膿性炎癥證屬熱毒壅聚者,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證屬痰火郁結者,小兒中度營養(yǎng)不良、瘧疾證屬氣血凝滯者,以及痙攣證屬寒濕郁阻者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6-1.2g,多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醋敷、磨汁涂或水熏洗。
化學成分
含木鱉子皂苷、木鱉子酸、木鱉子素、齊墩果酸、甾醇、氨基酸,以及油35.72%、蛋白質30.59%、海藻糖等。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木鱉子提取物對麻醉狗、貓及兔等有降壓作用,大鼠靜注木鱉子皂苷,可使血壓暫時下降,心搏加快,呼吸短暫興奮。注射于狗股動脈可暫時增加下肢血流量。
2、其他作用:具有抗炎及溶血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疬。
2、《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濕郁熱而為痛風癱瘓。行痹、痿厥、腳氣、攣癥、鶴膝。
3、《本草正》:木鱉子,有大毒,本草言其甘溫無毒,謬也。今見毒狗者,能斃之于頃刻,使非大毒而有如是乎?人若食之,則中寒發(fā)噤,不可解救,若其功用,則惟以醋磨,用敷腫毒乳癰,痔漏腫痛及喉痹腫痛,因此醋漱于喉間,引痰吐出,以解熱毒,不可咽下?;蛲焐?、艾葉卷筒熏疥,殺蟲最效,或用熬麻油,擦癬亦佳。
4、《本草經疏》:木鱉子,味甘氣溫,無毒。味厚于氣,可升可降,陽也。為散血熱、除癰毒之要藥。夫結腫惡瘡,粉刺,肛門腫痛,婦人乳癰等證,皆血熱所致。折傷則血亦瘀而發(fā)熱。甘溫能通行經絡,則血熱散,血熱散則諸證無不瘳矣。其止腰痛者,蓋指濕熱客于下部所致,而非腎虛為病之比也,用者詳之?!薄拔峨m甘而氣則大溫,《本經》雖云無毒,然亦未免有毒,但宜外用,匆宜內服。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癰腫諸毒,可與草烏、半夏等炒焦研細,水調外敷,如烏龍膏(《醫(yī)宗金鑒》)。
2、治痔瘡腫痛,《普濟方》配伍荊芥、樸硝等分煎湯,熏洗。
3、治瘰疬痰核,可以本品研碎入雞蛋內蒸熟食之,如木鱉膏(《仁齋直指方》)。
4、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配肉桂、丁香等研末,生姜汁煮米粥調糊外敷,如木鱉裹方(《圣濟總錄》)。
5、治痹痛,癱瘓,配乳香為末,清油、黃臘為膏,取少許搓擦患處,不住手以極熱為度,如木鱉子膏(《百一選方》)。
相關配伍
1、木鱉子配草烏、半夏:木鱉子善通行經絡,消腫散結;草烏、半夏皆能消腫散結。三藥配伍,能增強消腫散結之力。外用適用于癰腫諸毒,紅腫不消者。
2、木鱉子配乳香:木鱉子性溫,能溫經通絡并可散寒;乳香功善活血伸筋蠲痹。二藥配伍,可增強溫經通絡,活血伸筋之功。適用于寒濕郁熱之痛風癱瘓、風寒濕痹、攣癥、鶴膝等之筋脈拘攣。
鑒別用藥
木鱉子與馬錢子:木鱉子、馬錢子皆為有毒之品,均能消腫散結,通絡止痛,用治瘡癰腫痛,跌打傷痛等。木鱉子為胡蘆科植物,長于攻毒療瘡,臨床上多用于惡瘡腫毒、乳癰、痔瘡、喉痹等;馬錢子為馬錢科植物,又名番木鱉,有大毒,應用宜慎,長于通經絡,祛風濕,消結腫,止疼痛,臨床上多用于跌打損傷腫痛,風濕痹痛,麻木不遂等,止痛作用強于木鱉子,并有治療惡性腫瘤作用。
相關藥品
小金丸(膠囊)、散結靈膠囊、小敗毒膏。
相關方劑
烏龍膏(《醫(yī)宗金鑒》)、木鱉膏(《仁齋直指方論》)、木鱉子膏(《仁齋直指方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1月采集果實,漚爛果肉,洗凈種子,曬干備用。
炮制方法
1、木鱉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去殼取仁,搗碎。
2、木鱉子霜:取凈木鱉子,去殼取仁,炒熟,碾末,用草紙包裹數層,外加麻布包緊,壓榨去油,反復多次,至草紙不事現油跡,色由黃變灰白色,呈現松散狀時,研細。
3、炒木鱉子:取凈木鱉子,去殼取仁,用清炒法炒至青煙散盡,白煙初起為度,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4、砂炒木鱉子:取凈木鱉子仁,投入油制熱砂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河砂,放涼,研細。
5、煨木鱉子:取凈木材灰炒熱,加入凈木鱉子,用慢火(100-150℃)加熱,適當翻動,至外殼干裂有響聲,外皮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灰,去硬殼取仁,放涼,搗碎。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木鱉子霜、炒木鱉子、砂炒木鱉子、煨木鱉子,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黃灰色。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波狀,直徑51-117μm,壁厚,木化,胞腔明顯,有的狹窄。子葉薄壁細胞多角形,內含脂肪油塊及糊粉粒;脂肪油塊類圓形,直徑27-73μm,表面可見網狀紋理。
2、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含量測定〕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及對照品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8: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種子呈扁平圓板狀或略三角狀,兩側多少不對稱,中間稍隆起或微凹下,長2-4cm,寬1.5-3.5cm,厚約5mm。表面灰棕色至棕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或僅有細皺紋。周邊有十數個排列不規(guī)則的粗齒,有時波狀,種臍端稍窄縮,端處近長方形。外殼質硬而脆,內種皮甚薄,其內為2片肥大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以飽滿、外殼無破裂,種仁色黃山者為佳。
飲片性狀
1、木鱉子:參見藥材性狀。
2、木鱉子霜:為白色或類白色的松散粉未狀,味苦。
3、炒木鱉子:為扁平圓板狀。表面焦黑色,有油膩氣,味苦微澀。
4、砂炒木鱉子:為淡黃色粗末狀,有油膩氣,味苦。
5、煨木鱉子:為淡黃色碎塊,有油膩氣,味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葫蘆科苦瓜屬植物木鱉子。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粗壯大藤本,長達15m。具板狀根。全株近無毛和稍被短柔毛。卷須較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葉柄粗壯,長5-10cm,初時被黃褐色柔毛,后近無毛,在基部和中部有2-4個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較硬,長寬均為10-20cm,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葉脈掌狀。雌雄異株;雄花單生于葉腋或有時3-4朵著生在極短的總狀花序梗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單生時,花梗長6-12cm,頂端有1大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兩面被短柔毛,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外面2枚稍大,內面3枚較小,基部有黑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雌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5-10cm,近中部生1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mm,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cm,密生刺狀毛。果實卵球形,先端有1短喙,基部近圓形,長達12-15cm,成熟時紅色,肉質,密生3-4mm的刺狀突起。種子多數,卵形或方形,干后黑褐色,長26-35mm,寬20-38mm,厚5-6mm,邊緣有齒,兩面稍拱起,具雕紋?;ㄆ?-8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和臺灣。
道地產區(qū)
主產于廣西、四川、湖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常生于海拔450-1100m的山溝、木緣和路旁。
生長見習
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和向陽的環(huán)境。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擇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質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根頭繁殖法。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直播法:3月播種,按行株距2m×1.5m開穴下種,每穴播各3-5粒,覆土2-3cm,播后澆水保濕。
2、根頭繁殖法:11月至翌年2月,將雌株根頭挖起,按根上的芽數,切成若干塊,每塊必帶有芽1-2個,作種根,按上法穴栽,每穴種1-2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