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的功效與作用

時間:2021-12-02 作者:達(dá)?矢抾哆拉? 來源:茶文化

千里光,中藥名。為菊科千里光屬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癰腫瘡毒,目赤腫痛、泄瀉痢疾。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主治

1、癰腫瘡毒:本品苦寒,具有較強(qiáng)清熱解毒作用。用于熱毒壅聚之癰腫瘡毒。

2、目赤腫痛:本品苦寒入肝,清肝明目之力甚佳。

3、濕熱瀉?。罕酒肺犊嘈院?,又入大腸經(jīng),具有清利大腸濕熱之功。用于大腸濕熱,腹痛泄瀉,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4、本品尚能清熱利濕,殺蟲止癢,用治濕熱蟲毒所致之頭癬濕瘡、陰囊濕癢、鵝掌風(fēng)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服,9-15g,鮮品30g。外用:適量。

化學(xué)成分

千里光全草含毛茛黃素、菊黃質(zhì)、β-胡蘿卜素。亦含生物堿、揮發(fā)油、黃酮苷、對羥基苯乙酸、水楊酸、香莢蘭酸、焦粘酸、氫醌以及鞣質(zhì)等。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較強(qiáng)的廣譜抗菌活性,對革蘭陽性及陰性細(xì)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中對福氏痢疾桿菌、志賀痢疾桿菌及卡他奈球菌尤為敏感;其各種提取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鉤端螺旋體作用;其煎劑對陰道滴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還有一定鎮(zhèn)咳作用。動物實驗表明,大劑量灌服千里光水煎劑,可致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并可引起部分動物死亡,小劑量實驗者,在病檢時可見肝臟有輕度脂肪性變。據(jù)國外報道,千里光植物含有多種肝毒性生物堿,對肝臟有明顯毒性,可致動物和人肝損害,甚至死亡。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拾遺》:“主疫氣,結(jié)黃,瘧瘴,蠱毒,煮服之吐下,亦搗敷瘡、蟲蛇犬等咬傷處。”

2、《本草圖經(jīng)》:“與甘草煮作飲服,退熱明目?!?/p>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1、治熱毒壅聚之癰腫瘡毒,可單用或與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若與白及配伍,水煎濃汁外搽,又常用治水火燙傷,此法也可用于褥瘡及下肢潰瘍。

2、治風(fēng)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或與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等配伍使用。

相關(guān)藥品

清熱散結(jié)片、感冒消炎片、千柏鼻炎片、消炎靈片、千紫紅顆粒(沖劑)、三七化痔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生長茂盛、花開放時采割,除去雜質(zhì),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稍潤,切小段,干燥,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

1、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微波狀或波狀彎曲;下表皮細(xì)胞形狀不規(guī)則,垂周壁深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wèi)細(xì)胞3-6個。非腺毛2-12細(xì)胞,頂端細(xì)胞漸尖或鈍圓,多彎曲,細(xì)胞內(nèi)常含淡黃色油狀物,壁稍增厚,具疣狀突起。

2、取本品粉末2g,加0.36%鹽酸的無水乙醇50ml,放置1小時,加熱回流3小時,放冷,濾過,取續(xù)濾液40ml,蒸干,殘渣加2%鹽酸溶液25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濃氨試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10-11,用二氯甲烷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二氯甲烷液,蒸干,殘渣加二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千里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異丙醚-甲酸-水(90∶7∶3)為展開劑,薄層板置展開缸中預(yù)飽和40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全草長60-100cm,或切成2-3cm長的小段。莖圓柱形,表面深棕色或黃棕色,具細(xì)縱棱;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髓部白色。葉多卷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鋸齒,暗綠色或灰棕色質(zhì)脆。有時枝梢?guī)в锌蔹S色頭狀花序。瘦果有縱溝,冠毛白色。氣微,味苦。

飲片性狀

莖、葉、花混合物的段狀。其余參見“藥材”項。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千里光屬植物千里光。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狀莖木質(zhì),粗,徑達(dá)1.5cm,高1-5m。莖伸長,彎曲,長2-5m,多分枝,被柔毛或無毛,老時變木質(zhì),皮淡色。葉具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長2.5-12cm,寬2-4.5cm,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截形,戟形或稀心形,通常具淺或深齒,稀全緣,有時具細(xì)裂或羽狀淺裂,至少向基部具1-3對較小的側(cè)裂片,兩面被短柔毛至無毛;羽狀脈,側(cè)脈7-9對,弧狀,葉脈明顯;葉柄長0.5-1(-2)cm,具柔毛或近無毛,無耳或基部有小耳;上部葉變小,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漸尖。頭狀花序有舌狀花,多數(shù),在莖枝端排列成頂生復(fù)聚傘圓錐花序;分枝和花序梗被密至疏短柔毛;花序梗長1-2cm,具苞片,小苞片通常1-10,線狀鉆形??偘鷪A柱狀鐘形,長5-8mm,寬3-6mm,具外層苞片;苞片約8,線狀鉆形,長2-3mm。總苞片12-13,線狀披針形,漸尖,上端和上部邊緣有緣毛狀短柔毛,草質(zhì),邊緣寬干膜質(zhì),背面有短柔毛或無毛,具3脈。舌狀花8-10,管部長4.5mm;舌片黃色,長圓形,長9-10mm,寬2mm,鈍,具3細(xì)齒,具4脈;管狀花多數(shù);花冠黃色,長7.5mm,管部長3.5mm,檐部漏斗狀;裂片卵狀長圓形,尖,上端有乳頭狀毛?;ㄋ庨L2.3mm,基部有鈍耳;耳長約為花藥頸部1/7;附片卵狀披針形;花藥頸部伸長,向基部略膨大;花柱分枝長1.8mm,頂端截形,有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3mm,被柔毛;冠毛白色,長7.5mm。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西藏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

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四川、廣西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山坡、疏林下、林邊、路旁。

生長見習(xí)

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耐干旱,又耐潮濕,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yán),但以砂質(zhì)壤土及粘壤土生長較好。

繁殖方式

扦插或壓條繁殖。

栽培技術(shù)

1、扦插繁殖:每年7-10月,截取地上部枝條,并須帶有2個節(jié)間,選陰濕肥沃的土壤,將插條插入土中,土表留一個節(jié),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約10-15d成活。翌年春移截,移栽前作畦,寬100cm,長可依地形及排水情況而定,穴栽或開溝栽種,行距35-45cm。

2、壓條繁殖:每年9-10月,選母株粗壯枝條,于枝條基部2-3節(jié)處壓上泥土,枝稍露出地表,待節(jié)上生根后剪斷,使與母株分開,另行栽種。


熱門關(guān)鍵詞